導論
目的要求:
1、一般瞭解中醫學的歷史及其人文背景。
2、一般瞭解中醫學的學科優勢。
3、重點瞭解中醫體系的主要特點。
4、一般瞭解中醫學的認知方法。
5、中醫學未來的發展展望。
主要內容:
1、中醫學的歷史及其人文背景,中醫學的學科優勢。
2、中醫體系的主要特點。
3、一般瞭解中醫學的認知方法。
4、中醫學未來的發展展望。
哲學基礎
目的要求:
1、掌握陰陽五行概念和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2、瞭解陰陽五行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3、瞭解陰陽學說在中醫中的應用。
4、瞭解五行學說在中醫中的應用 。
主要內容:
1、一般講解五行學說。
2、重點講解陰陽學說 。
藏象
目的要求:
1、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掌握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劃分,共同的形態生理功能、病理特點。
2、臟腑:
掌握五臟、六腑、奇恆之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特點。
3、精氣血津液神:
掌握氣的生成運動,功能分類,津液概念,生成、輸布及排泄。
主要內容:
1、 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2、 心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
3、 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變化。
4、 肝、腎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變化。
5、 六腑及奇恆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
6、 臟腑之間的關係中藏與腑的關係。
7、 藏與腑的關係。
8、精、氣的生成,氣的運動、分類、功能。
9、津液的概念、生成輸布與排泄,血、神。
10、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係。
病因
目的要求:
1、掌握外感致病因素。
2、 一般瞭解內傷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
3、掌握可致病的病理產物。
4、一般瞭解內生五邪。
主要內容:
1、外感致病因素。
2、傷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
3、可致病的病理產物。
4、內生五邪。
病機
目的要求:
1、一般瞭解正邪相爭、陰陽失調。
2、重點掌握氣機失常。
主要內容:
1、正邪相爭。
2、陰陽失調。
3、氣機失常。
診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四診的基本知識。
2、掌握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的基本內容。
主要內容:
1、診法的基本原理與應用原則。
2、望診包括:全身望診的神、色、形、態;
局部望診的頭面、五官、軀體、皮膚;
望排泄物;
望小兒指紋;
望舌。
3、聞診包括:聽聲音;嗅氣味。
4、聞診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飲食口味;
問睡眠;問二便;問小兒婦女。
5、切診包括:脈診;按診。
治則
目的要求:
1、掌握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治療方法。
主要內容:
1、治則:治未病;治病求本;調整陰陽;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異同。
2、治法:汗、吐、下、清、消、和、溫、補八種治療大法。
經絡
目的要求:
1、瞭解經絡的概念、組成。
2、掌握十二經脈名稱、走向規律及流注次序。
3、瞭解奇經八脈的有關知識及經絡的功能與作用。
主要內容:
1、說明經絡學說的來源及其意義。
2、重點講解經絡的含義及經絡的主要內容。
十二經脈的命名、循行交接規律;
流注次序;
絡屬的臟腑。
3、講解奇經八脈的含義,督脈,任脈的走行及作用。
4、介紹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5、介紹經絡學說的功能與作用。
針灸基礎
目的要求:
1、明確腧穴的概念、名稱及特定穴的意義。
2、重點闡明腧穴分類、腧穴主治作用,瞭解腧穴的定位與取法。
3、介紹針刺工具及準備工作。
4、掌握毫針刺法及進針的角度與深度。
5、掌握得氣的概念,瞭解常用行針手法、針刺補瀉。
6、掌握針刺意外的處理與預防。
7、瞭解針刺注意事項。
8、瞭解常用灸法。
主要內容
1、簡述腧穴的概念及發展。
2、腧穴分類、腧穴主治規律、特定穴的意義。
3、腧穴的定位方法。
4、介紹針刺工具、練針法及準備工作。
5、毫針刺法。
6、進針的角度與深度。
7、常用行針手法及得氣的概念、針刺補瀉、出針與留針。
8、瞭解針刺注意事項。
9、針刺意外的處理與預防。
10、介紹常用灸法、適應症、禁忌症、注意事項。
腧穴
目的要求
1、重點掌握十四經循行、四總穴。
2、要求基本掌握肩隅、曲池、合谷、外關、委中、足三里、三陰交的名稱、位置、主治。
3、熟悉四總穴歌訣。
主要內容
1、講授學習腧穴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
2、肺經、大腸經的十二個穴位。
3、講授足陽明胃經穴位。
4、脾經、心經小腸經的穴位。
5、講授心經穴位、心包經穴位。
6、講授肝經、膽經、腎經穴位。
中藥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藥基本理論中藥。
2、正確認識中藥。
3、重點掌握中藥的性能,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等。
4、掌握:36味中藥的功效及主治。
5、了解藥物的配伍、禁忌、常用量及藥物的分類等。
主要內容
1、中藥的起源與發展。
2、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
3、中藥的應用、配伍、禁忌、小結。
4、藥物的分類。
5、36味中藥的功效及主治。
6、瞭解性味歸經,用量用法。
7、小結。
方劑
目的要求:
1、重點掌握:方劑的組成原則及15個常用方劑的組成、功用及主治。
2、掌握:治法與方劑的關係、方劑的常用劑型等。
3、瞭解:方劑學的發展、方劑的分類等。
主要內容:
1、概述:方劑、方劑學、方劑學的發展。
2、治法與方劑的關係: 「法隨證立」「方從法出」。
3、方劑的組方原則。
4、瞭解方劑的組成變化。
5、方劑的常用劑型有哪些。
6、瞭解方劑的分類。
7、15個方劑的出處、用法、重點掌握15個方劑的組成、功用及主治。
辨證論治
目的要求:
1、 掌握辨證論治的概念,證、症病名的概念及區別。
2、 八綱辨證的概念及意義。
3、 表寒,表熱,裡寒,裡熱,氣虛,陽虛,血虛,陰虛,實證,濕阻證,痰飲,水飲證的主證及常見證型治要。
4、 學會辨證論治的方法。
主要內容
1、 辨證論治的概念。
2、 寒證的臨床表現及表寒證、裡寒證常見證型治要。
3、 熱證的臨床表現及常見證型(表熱證、裡熱證)治要。
4、 衛氣、營血常見證型的治要。
5、裡熱證:心火、肝火、胃火、熱盛動風、肺熱壅盛證的主證及治要。
6、氣虛主證、治則、治法。
7、常見氣虛證型治要。
8、陽虛的主證及治則、治法及陰虛常見證型治要。
9、血虛證的臨床表現、治則、治法、血虛證常見證型及陰虛證治要。
10、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及治要點。
11、實證的臨床表現及常見證型治要。
12、血瘀證的特點及常見證型治要。
13、濕阻證臨床表現及常見證的治要。
14、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