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前位置:首頁 >
【大學教育課程】 > 醫.藥.農.林學科 > 醫學|醫藥|中醫|護理 |
|
|
課程名稱: 品掌故 話中醫 |
|
課程編號: |
MS_5406 |
系列: |
(大學)國家級課程 |
授課學校: |
河南中醫藥大學 |
授時: |
全 68 講 |
授課語言: |
中文 |
光碟版: |
2 片教程光碟(mp4檔) |
其他說明: |
.......... |
|
簡 介: |
採擷杏林星花,品酌橘井泉香, 體味中醫文化。大家好,歡迎來到《品掌故 話中醫》。在這裡,沒有深奧枯燥的中醫理論,只有生動好玩的掌故傳說。你可以通過我們精選的涉醫.......... |
|
光碟版: |
NT$ 698 元
|
購 買: |
|
訂購說明: |
◎優惠期間中!各版本為均一價,請於結帳時註明
◎網路版→檔案複查中,暫不提供
◎光碟版→各國(地區)暫不提供光碟配送服務
◎下載版→由Google 雲端硬碟下載,(請備記
Gmail帳號) 訂購多套另附--贈送課程
|
|
喜歡這門課程嗎?按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吧!
|
|
|
|
|
|
|
採擷杏林星花,品酌橘井泉香, 體味中醫文化。大家好,歡迎來到《品掌故
話中醫》。在這裡,沒有深奧枯燥的中醫理論,只有生動好玩的掌故傳說。你可以通過我們精選的涉醫掌故,品位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領略古代名醫的風采和他們神奇的醫技。 |
|
—— 課程團隊 |
課程概述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後來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本課程精選歷代中醫藥掌故,對掌故的出處、產生的背景以及今天所具有的意義,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成語掌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授課目標
通過對中醫掌故的學習,領略名醫大家風采,品味中醫傳統文化精髓,瞭解傳統的養生保健知識,培養大家對中醫文化的興趣,提升歷史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和主體意識感。
課程大綱
第一章 儒醫一家
1.瞭解繁體字「醫」所體現的文化意義。2.認識儒與醫的聯繫以及傳統文化對學習中醫學的重要性。3.體會諺語「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所揭示的深刻意義。
課時
第一節 看病、治國我都行
1.巫醫同源
2.上醫醫國
第二節 秀才學醫,籠中捉雞
1.儒醫不分
2.不為良相,願為良
第三節 入門容易學精難
1.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2.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第四節 一招在手,造福天下
1.張熟地
2.小大方圓
第五節 德藝雙馨為大醫
1.大醫之德
2.鏨方石碣
第01講 1.1.1 巫醫同源 → 00:12:12
第02講 1.1.2 上醫醫國 → 00:10:41
第03講 1.2.1 儒醫不分 → 00:09:58
第04講 1.2.2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 → 00:11:34
第05講 1.3.1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 00:11:23
第06講 1.3.2 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 00:08:49
第07講 1.4.1 張熟地 → 00:10:13
第08講 1.4.2 小大方圓 → 00:08:56
第09講 1.5.1 大醫之德 → 00:08:26
第10講 1.5.2 鏨方石碣 → 00:08:45
第二章 成語醫趣
1.瞭解涉醫成語的來源以及所蘊含的意義。2.豐富傳統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養。
課時
第一節 長相不一樣的兩兄弟
1.不可救藥
2.病入膏肓
第二節 其實我不是神仙
1.杏林、橘井
2.懸壺、虎撐
第三節 也來尋尋根
1.方技
2.岐黃
第四節 不管黃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1.桐油解積
2.一盤冰,三斗火
第五節 將軍客串做醫生
1.薏苡明珠
2.望梅止渴
第11講 2.1.1 不可救藥 → 00:11:14
第12講 2.1.2 病入膏肓 → 00:09:58
第13講 2.2.1 杏林、橘井 → 00:09:36
第14講 2.2.2 懸壺、虎撐 → 00:10:38
第15講 2.3.1 方技 → 00:10:36
第16講 2.3.2 岐黃 → 00:10:42
第17講 2.4.1 桐油解積 → 00:08:32
第18講 2.4.2 一盤冰,三斗火 → 00:08:16
第19講 2.5.1 薏苡明珠 → 00:07:51
第20講 2.5.2 望梅止渴 → 00:07:15
第三章 醫家史話
1.瞭解和傑出醫家有關的成語掌故。2.認識中醫理論的博大與精深。
課時
第一節 你以為我不靠譜
1.醫之祝由
2.扁鵲「六不治」
第二節 一言定生死
1.倉公決生死
2.緹縈救父
第三節 我謹慎又博愛
1.醫者意也
2.郭玉「四難」
第四節 真漢子還得會健身
1.華佗留書罵郡守
2.五禽之戲
第五節 不看廣告看療效
1.提壺揭蓋
2.陰虛而陽暴絕
第21講 3.1.1 祝由治病 → 00:13:56
第22講 3.1.2 扁鵲六不治 → 00:12:19
第23講 3.2.1 倉公決生死 → 00:10:44
第24講 3.2.2 緹縈救父 → 00:11:25
第25講 3.3.1 醫者意也 → 00:08:38
第26講 3.3.2 郭玉四難 → 00:08:07
第27講 3.4.1 華佗留書罵郡守 → 00:08:09
第28講 3.4.2 五禽之戲 → 00:07:45
第29講 3.5.1 提壺揭蓋 → 00:07:52
第30講 3.5.2 陰虛而陽暴絕 → 00:07:37
第四章 諷喻世情
1.瞭解諷喻修辭手法以及和醫藥有關的諷喻掌故,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2.以故鑒今,豎立正確的生命觀和人生觀。
課時
第一節 劉基愛諷刺
1.蜀賈賣藥
2.秦醫治病
第二節 可笑還是可憐
1.多憂
2.病忘
第三節 神神怪怪不足信
1.景公斗日
2.鮑君神
第31講 4.1.1 蜀賈賣藥 → 00:07:19
第32講 4.1.2 秦醫治病 → 00:07:23
第33講 4.2.1 多憂 → 00:06:20
第34講 4.2.2 病忘 → 00:07:38
第35講 4.3.1 景公斗日 → 00:07:15
第36講 4.3.2 鮑君神 → 00:07:28
第五章 醫史人物
1.瞭解名醫的成才之路。2.領悟傳統文化對於弘揚中醫學的重要意義。
課時
第一節 醫者自醫才可貴
1.謐母泣教
2.醫者自醫
第二節 研究《傷寒》倆進士
1.朱奉議
2.許學士
第三節 融會貫通成一家
1.丹溪學醫
2.攖而後寧
第四節 自學、祖傳皆風騷
1.穿穴膏肓
2.橘井活人客
第五節 疑難雜症我最行
1.一針救兩命
2.嬉戲愈奇疾
第37講 5.1.1 謐母泣教 → 00:08:15
第38講 5.1.2 醫者自醫 → 00:08:53
第39講 5.2.1 朱奉議 → 00:11:48
第40講 5.2.2 許學士 → 00:09:26
第41講 5.3.1 丹溪學醫 → 00:09:51
第42講 5.3.2 攖而後寧 → 00:08:51
第43講 5.4.1 穿穴膏肓 → 00:09:39
第44講 5.4.2 橘井活人客 → 00:10:50
第45講 5.5.1 一針救兩命 → 00:08:46
第46講 5.5.2 嬉戲愈奇疾 → 00:08:46
第六章 本草拾趣
1.從有趣的故事中,理解先人對藥物性味功能的認識。2.用中國傳統文化、中醫思維繼承學習中醫藥理論
課時
第一節 走方靈藥
1.車前止暴下
2.李防禦治痰嗽
第二節 尋常之物有奇功
1.黃土亦奇珍
2.天然白虎湯
第三節 藥掌其性,取效如神
1. 一張良方三品官
2.紫菀通秘結
3.御賜金杵
第四節 慧眼識藥
1.藜蘆愈驚風
2.芋梗解蜂毒
第五節 不是仙藥勝仙藥
1.南陽菊潭
2.黃精輕體
第47講 6.1.1 車前止暴下 → 00:08:39
第48講 6.1.2 李防禦治痰嗽 → 00:08:32
第49講 6.2.1 黃土亦奇珍 → 00:08:19
第50講 6.2.2 天然白虎湯 → 00:09:24
第51講 6.3.1 一張良方三品官 → 00:07:55
第52講 6.3.2 紫菀通秘結 → 00:07:14
第53講 6.3.3 御賜金杵 → 00:07:20
第54講 6.4.1 藜蘆愈驚風 → 00:08:38
第55講 6.4.2 芋梗解蜂毒 → 00:10:17
第56講 6.5.1 南陽菊潭 → 00:11:43
第57講 6.5.2 黃精輕體 → 00:10:13
第七章 生命貴養
1.瞭解中醫理論的疾病概念陰陽的含義及養生的基本原則。2.領悟孔子關於「仁者壽」「智者壽」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課時
第一節 該怎麼養生
1.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第二節 真的氣死人
1.百病生於氣
2.人有三寶精、氣、神
第三節 誰的醫術最精
1.不治已病治未病
2.仁者壽,智者壽
第四節 養生不只是跳廣場舞
1.養生三患
2.無價之藥
第五節 大醫奇技
1.以情勝情
2.習以平驚
第58講 7.1.1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 00:09:48
第59講 7.1.2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00:11:16
第60講 7.2.1 百病生於氣 → 00:12:15
第61講 7.2.2 人有三寶精、氣、神 → 00:10:12
第62講 7.3.1 不治已病治未病 → 00:08:40
第63講 7.3.2 仁者壽,智者壽 → 00:09:21
第64講 7.4.1 養生三患 → 00:05:55
第65講 7.4.2 無價之藥 → 00:09:21
第66講 7.5.1 以情勝情 → 00:08:06
第67講 7.5.2 習以平驚 → 00:07:40
第68講 小結 課程小結. → 00:09:36
|
|
|
|
|
|
|
table>
|
|
|
易學族課程網 http://www.estu.com.tw/
易學族自學網 http://www.estucourse.com/
電子信箱: estuLearn@gmail.com
Copyright © 2017
Estu. All Rights Reserve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