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交流與傳播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們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而且日益呈現出全球化趨勢。隨著互聯網絡和手機媒介的普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正參與到隨時隨地的交流與傳播中,交流與傳播活動構成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必要條件。而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類交流的模式,重構了人類的信息環境。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本課程以傳統新聞傳播學理論為立足點,同時結合其他交叉學科知識,搭建傳播與社會理論之間的橋樑,讓學生瞭解當代媒介的發展線索和核心議題,形成較好的理論基礎、問題意識和社會科學思維方式,並能夠在此基礎上對媒介或傳播研究有關的問題進行思考並形成判斷。
《新聞傳播理論》是新聞傳播學的一門基礎課程。本課程主要講授新聞傳播理論以及在新環境下理論的結合與發展,討論話題包括:新聞學的歷史沿革、媒介融合下的新聞業、新聞專業主義的新挑戰以及社會認同、共情傳播等。通過理論介紹、案例分析等方式,讓學生較系統地掌握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基本內容,瞭解新聞傳播理論研究的前沿動態。
傳播(Communication,來源於拉丁語中的commūnicāre,意為「分享」[1])是人們通過符號、訊號,傳遞、接收與反饋訊號的活動;是人們彼此交換意見、思想、情感,以達到相互瞭解和影響的過程;世界處處充滿了傳播現象,生命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傳播活動。
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人類傳播」與「非人類傳播」。「非人類傳播」包括了除人類以外的一切事物的傳播。例如自然的傳播,動物的傳播,機器的傳播,微宇宙(原子、質子、電子等)的傳播等。
傳播的方式可分為「單向傳遞」與「雙向傳遞」與「多向傳遞」。單向、雙向、多向之間也可以再傳遞。傳播活動不一定要有反饋,單向傳遞中不存在反饋,大部分的單向傳遞是信息的獲得,而無反饋,這也是一種傳播。
類型分為人內傳播[5],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以及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
施拉姆認為雙向傳播的過程最好被看作一種導向相同理解的分享信號的關係,而非具體的行為。即使兩個人同意保持不同意見,由於交流,共同的理解會隨之增加。分享信息的交流過程是「信息匯聚的過程」。
課程列表
名稱 時間長度
第01集_《傳媒變革視野下的新聞》(一) 00:22:11
第02集_《傳媒變革視野下的新聞》(二) 00:22:32
第03集_《傳媒變革視野下的新聞》(三) 00:23:14
第04集_《傳媒變革視野下的新聞》(四) 00:22:28
第05集_《傳媒變革視野下的新聞》(五) 00:23:17
第06集_《傳媒變革視野下的新聞》(六) 00:23:22
第07集_《傳媒變革視野下的新聞》(七) 00:23:39
第08集_《傳媒變革視野下的新聞》(八) 00:35:13
第09集_新新聞主義(一) 00:22:01
第10集_新新聞主義(二) 00:22:27
第11集_新新聞主義(三) 00:22:05
第12集_新新聞主義(四) 00:22:21
第13集_新新聞主義(五) 00:22:05
第14集_新新聞主義(六) 00:22:44
第15集_新新聞主義(七) 00:23:06
第16集_草根新聞(一) 00:22:38
第17集_草根新聞(二) 00:23:19
第18集_草根新聞(三) 00:23:39
第19集_微博與圍觀(一) 00:23:49
第20集_微博與圍觀(二) 00:24:28
第21集_三大理論挑戰(一) 00:22:06
第22集_三大理論挑戰(二) 00:22:17
第23集_三大理論挑戰(三) 00:22:32
第24集_三大理論挑戰(四) 00:22:26
第25集_三大理論挑戰(五) 00:2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