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紙,以明清時期所制者最為講究,如用作書寫、裝幀、印刷的「箋紙」,是由宣紙加工而成的工藝美紙,品種多樣。唯瓷青紙更與別不同,其加工特殊,後世不能完全仿製,可謂稀珍。
瓷青紙,明宣德貢箋的一種,是明宣德年間由皖南(今安徽)涇縣曹大三後人率領紙工,攜原料(青檀皮)進京,在大內精工抄造的皇家專用紙。其色是以植物顏料「靛青」用染布的方法洗染而成,因色似宣德青花瓷器,故名;與當時的珍品宣德爐、宣德瓷齊名。後流入民間,取作裝池(即裝飾、糊裱)之用。此紙色澤古雅、美如緞素,堅韌可寶,泥金書畫亮熾如燈,經久不褪。
傳世實物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冊》,紙上繪觀音變相故事,以罕有的連環圖形式表現,更增其歷史價值。此紙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可稱為寶筆的,不但要材質優良,如精工的毫料、上等的筆管;還要有考究的雕工裝飾。以筆管看,有象牙、青花彩瓷、雕漆、彩繪、玳瑁、烏木、紫檀等,且鑲金嵌玉、刻書雕畫,它不僅實用,也是精美的藝術品。在各地博物館收藏的明、清兩代的毛筆,琳琅滿目,都是中國文化的優良結晶。
最講究的要數清中期的御制詩花卉雕管紫毫筆了。此筆為皇宮專用筆,一組50枝,裝置在堆珠文具箱內。這組筆選毫精良,筆管雕刻更為精妙,鐫有詩詞、繪有花卉,不論是圖案、色澤,還是裝潢,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再配以精雕巧制的文具箱,無論從實用、雕藝,還是觀賞方面,均為筆中集珍。此組筆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墨,為中國書畫必備。在漢代前後,人們僅是為了實用,並不講求造型款式。後來由於人們喜愛好墨,特別是墨模發明了之後,墨的造型款式有了很大的發展。到了明、清兩代,可以說花樣百出,集詩歌、書畫、雕刻為一體,成為高雅的藝術品。當然,寶墨不但要品相好,也要質量夠硬。
如明代程君房《百牛圖》墨便是。程君房是明代首屈一指的制墨名家,著有《程氏墨苑》。此墨圖為明代著名畫家丁雲鵬所繪,百牛體態生動,神形俱備;模刻技藝精湛,在中國版畫史上亦具相當地位。故為墨中精品。此墨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寶硯兼具實用與收藏價值。硯石絕佳是先決條件,雕刻精美,尤其是制硯名家的精工巧作,可使硯石身價百倍,若再加上名人的題詩題銘,更加生輝增色。
如明代的《蘭亭修楔圖》洮河石硯,色碧綠,石質細潤。硯面平直,硯首雕亭內文士案上作文,將硯堂處理為亭下的水池塘、山石;四側平雕《蘭亭修楔圖》;硯背刻王羲之《蘭亭序》全文;雕工精細,匠心獨運,可謂融文、書、畫為一體;再加上洮河石在宋代乃四大名硯之一,使此硯更形珍貴。此硯現藏安徽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