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前位置:首頁 >
【大學教育課程】 > 文學.藝術學科 > 音樂|文學|藝術|設計 |
|
|
課程名稱: 中國風雅文化導學 |
|
課程編號: |
MS_5328 |
系列: |
(大學)國家級課程 |
授課學校: |
西華師範大學 |
授時: |
全 43 講 |
授課語言: |
中文 |
光碟版: |
1 片教程光碟(mp4檔) |
其他說明: |
.......... |
|
簡 介: |
《中國風雅文化導學》課程將帶領大家去品讀中國文化中最顯文人精神風貌、最具風流儒雅品格的華美篇章。課程將為您展示中國傳統文人精妙絕倫的心靈創作,揭示文人與詩詞歌賦.......... |
|
光碟版: |
NT$ 570 元
|
購 買: |
|
訂購說明: |
◎優惠期間中!各版本為均一價,請於結帳時註明
◎網路版→檔案複查中,暫不提供
◎光碟版→各國(地區)暫不提供光碟配送服務
◎下載版→由Google 雲端硬碟下載,(請備記
Gmail帳號) 訂購多套另附--贈送課程
|
|
喜歡這門課程嗎?按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吧!
|
|
|
|
|
|
|
《中國風雅文化導學》課程將帶領大家去品讀中國文化中最顯文人精神風貌、最具風流儒雅品格的華美篇章。課程將為您展示中國傳統文人精妙絕倫的心靈創作,揭示文人與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梅蘭松竹等之間的精神關係,引領您步入中國文化的精神殿堂,體會那在風骨與風流之間搖曳生姿的心靈追求與文藝實踐。 |
|
—— 課程團隊 |
課程概述
在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中,風雅既是一種超越世俗功利、追求人格完善的文化傳統,也是社會成員由這種傳統熏陶所形成的人生境界。風雅的內在特質是一種高尚的的情感、高雅的旨趣和高潔的品格,這種特質通常於不經意間、由內而外地表現為超凡脫俗、風流儒雅的氣度和格調。中國古代文人是風雅文化最主要的傳承者,本課程以他們的日常行為與價值取向為切入點,緊扣文人精神特質與風雅文化的關係設置講授要點。課程全部內容分為十三講,對古代文人的日常主要行為按照文藝創作、登臨觀賞、休閒娛樂、飲食器具、技能培養、文物收藏等幾方面,以文人與書法、文人與圍棋、文人與繪畫、文人與詩歌、文人與戲曲、文人與松、文人與梅、文人與劍、文人與扇、文人與水、文人與酒、文人與茶、文人與玉為題,進行專題講解。
本課程集思想性、知識性、鑒賞性於一體,寓教於樂,教師通過富有文學意味的講述語言向學生介紹風雅文化的具體表現。通過教學使學生較為全面地感知中國風雅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結「文人風雅」傳統中所體現出的具有民族文化認同的藝術形態、思想情感、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並由此進一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國人人格培養和心靈塑造的重要作用,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受到審美的熏陶。
本課程具有以下特色:
特色之一:內容設置視角獨特,遵循以小見大的原則,通過對古代文人的日常行為如(飲食服飾、娛樂休閒、登臨觀賞、文藝創作、技能培養等)特點的揭示,具體呈現其精神世界與人格形態的風雅特質。
特色之二:集思想性、知識性、鑒賞性於一體,寓教於樂。本課程以繼承和發揚優良文化傳統為宗旨,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如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民俗、軍事等)分專題授課,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文壇(書壇、畫壇)佳話,甚至著名文人的逸聞趣事均成為教師重要的講授材料,學生可以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狀態下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完成學習任務。
特色之三:講授過程始終充滿濃郁的藝術氛圍,授課教師借助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如詩詞、書法、繪畫等),通過富有文學意味的講述語言向學生介紹風雅文化的具體表現,使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受到審美的熏陶。
課程大綱
第一單元:藝術的幽思:文人與書法
第一節 中國書法發展史簡介
第二節 中國書法的風韻氣度與文人的生命內涵
第三節 現代作家的書法情懷與文化守望
第01講 1.1 第一節 中國書法發展史簡介 → 00:12:17
第02講 1.2 第二節 中國書法的風韻氣度與文人的生命內涵 → 00:13:56
第03講 1.3 第三節 現代作家的書法情懷與文化守望 → 00:04:11
第二單元:休閒的雅戲:文人與圍棋
第一節 圍棋是文人風雅精神的特殊符號
第二節 文人圍棋的思想蘊含
第三節 圍棋與文人風雅精神的呈現(之一)
第四節 圍棋與文人風雅精神的呈現(之二)
第04講 2.1 第一節 圍棋是文人風雅精神的特殊符號 → 00:08:27
第05講 2.2 第二節 文人圍棋的思想蘊含 → 00:07:44
第06講 2.3 第三節 圍棋與文人風雅精神的呈現之一 → 00:10:40
第07講 2.4 第四節 圍棋與文人風雅精神的呈現之二 → 00:08:17
第三單元:心靈的線條:文人與繪畫
第一節 文人畫的創作動機(一)
第二節 文人畫的創作動機(二)
第三節 文人畫的審美趣味(一)
第四節 文人畫的審美趣味(二)
第08講 3.1 第一節 文人畫的創作動機一 → 00:05:59
第09講 3.2 第二節 文人畫的創作動機二 → 00:05:20
第10講 3.3 第三節 文人畫的審美趣味一 → 00:07:42
第11講 3.4 第四節 文人畫的審美趣味二 → 00:11:30
第四單元:心靈的絕唱:文人與詩
第一節 從「言志」到「緣情」——詩在中國文人的創造中誕生
第二節 文人的詩才綻放與詩國風雅的燦爛輝煌
第12講 4.1 第一節 從言志到緣情詩在中國文人的創造中誕生 → 00:09:53
第13講 4.2 第二節 文人的詩才綻放與詩國風雅的燦爛輝煌 → 00:11:23
第五單元:書生的剛柔:文人與劍
第一節 劍的實用功能
第二節 生活層面上,劍是文人勇武瀟灑的形象表徵
第三節 作為藝術符號的劍所承載的文化精神(一)
第四節 作為藝術符號的劍所承載的文化精神(二)
第14講 5.1 第一節 劍的實用功能 → 00:05:38
第15講 5.2 第二節 生活層面上,劍是文人勇武瀟灑的形象表徵 → 00:06:48
第16講 5.3 第三節 作為藝術符號的劍所承載的文化精神一 → 00:08:58
第17講 5.4 第四節 作為藝術符號的劍所承載的文化精神二 → 00:07:31
第六單元:揮動的清韻:文人與扇
第一節 「扇」的概說
第二節 扇與文人的精神聯繫(一)
第三節 扇與文人的精神聯繫(二)
第四節 扇與文人的精神聯繫(三)
第18講 6.1 第一節 扇的概說 → 00:04:34
第19講 6.2 第二節 扇與文人的精神聯繫一 → 00:06:35
第20講 6.3 第三節 扇與文人的精神聯繫二 → 00:09:00
第21講 6.4 第四節 扇與文人的精神聯繫三 → 00:09:06
第七單元:溫潤的品格:文人與玉
第一節 君子比德於玉
第二節 君子玉不去身
第三節 玉的文學觀照
第22講 7.1 第一節 君子比德於玉 → 00:09:57
第23講 7.2 第二節 君子玉不去身 → 00:07:38
第24講 7.3 第三節 玉的文學觀照 → 00:06:53
第八單元:寫意的舞台:文人與戲曲
第一節 文人的加入是戲曲成熟完善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節 戲曲是文人抒情言志、展現才華最綜合的載體
第三節 文人戲曲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
第25講 8.1 第一節 文人的加入是戲曲成熟完善最主要的原因 → 00:08:41
第26講 8.2 第二節 戲曲是文人抒情言志、展現才華最綜合的載體 → 00:08:14
第27講 8.3 第三節 文人戲曲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 → 00:08:18
第九單元:生命的靈動:文人與水
第一節 「水」與隱逸高情
第二節 「水」與離情之苦
第三節 「水」與鄉愁之思
第四節 「水」與哲理之辨
第28講 9.1 第一節 水與隱逸高情 → 00:08:30
第29講 9.2 第二節 水與離情之苦 → 00:08:23
第30講 9.3 第三節 水與鄉愁之思 → 00:07:05
第31講 9.4 第四節 水與哲理之辨 → 00:11:39
第十單元:君子的風範:文人與松
第一節 松文化的形成
第二節 松文化在文藝作品中的凸顯
第三節 松文化的象徵品格
第32講 10.1 第一節 松文化的形成 → 00:03:55
第33講 10.2 第二節 松文化在文藝作品中的凸顯 → 00:03:34
第34講 10.3 第三節 松文化的象徵品格 → 00:12:01
第十一單元:清雅的風骨:文人與梅
第一節 梅文化的形成(梅文化發展簡史)
第二節 中國梅文化的精神意蘊
第三節 梅與傳統文士的精神氣質
第35講 11.1 第一節 梅文化的形成梅文化發展簡史 → 00:08:32
第36講 11.2 第二節 中國梅文化的精神意蘊 → 00:10:35
第37講 11.3 第三節 梅與傳統文士的精神氣質 → 00:07:38
第十二單元:風雅的曲櫱:文人與酒
第一節 酒與文士的不解之緣
第二節 文士的雅飲方式及其心理特徵
第三節 酒是風雅藝術品的曲櫱
第38講 12.1 第一節 酒與文士的不解之緣 → 00:12:02
第39講 12.2 第二節 文士的雅飲方式及其心理特徵 → 00:09:39
第40講 12.3 第三節 酒是風雅藝術品的曲櫱 → 00:09:51
第十三單元:滌塵的甘露:文人與茶
第一節 文人的飲茶生活
第二節 文士對茶的詠繪
第三節 飲茶與文士的人生之樂
第41講 13.1 第一節 文人的飲茶生活 → 00:11:57
第42講 13.2 第二節 文士對茶的詠繪 → 00:10:25
第43講 13.3 第三節 飲茶與文士的人生之樂 → 00:14:44
|
|
|
|
|
|
|
table>
|
|
|
易學族課程網 http://www.estu.com.tw/
易學族自學網 http://www.estucourse.com/
電子信箱: estuLearn@gmail.com
Copyright © 2017
Estu. All Rights Reserve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