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內容
西方經濟學是研究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以及根據這些理論制定的經濟政策,同時把這些研究成果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有機結合,形成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特專業視角和分析思路。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微觀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分析、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研究。具體涵蓋如下研究內容:
全面深入地研究考察消費者和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的決策性質和規律、總結其行為特點、定量分析不同決策行為的經濟後果,深刻揭示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包含勞動、資本和土地等要素)的結構和運行規律,並運用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心理學和實驗經濟學等前沿理論和方法來完成相關問題的研究。
同時定量研究和總結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消費者和企業的行為模式以及市場機制的運行經驗,為我國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全面深入地考察宏觀經濟各方面的運行狀況,從理論上進行科學的解釋,並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據。
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各國經濟增長的特點以及影響因素,並從中總結經濟增長的規律,形成促進經濟增長的科學政策觀;定量分析各國和地區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狀況以及決定因素、貨幣體系以及運行規律、勞動市場和就業狀況等,並為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政策、收入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提供科學的分析方法和依據。
全面深入地研究考察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政府行為等,從理論上科學解釋市場失靈現象,並為公共政策的正確制定提供合理的依據。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壟斷的緣由、後果,並研究其它不完全競爭市場的結構和行為,為反壟斷和促進競爭的公共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定量分析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性質,並為環境、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定價、供給行為以及競爭等提供理論基礎;定量分析政府的決策過程、特徵及其後果,熟悉和掌握政府管理工作的規律。
從理論上分析國際資本市場、國際金融體系以及中國金融市場和機構的特點,定量分析這些市場和機構的運行規律,同時總結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運行和金融機構管理經驗,為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政策依據。重點探討資產定價問題和公司金融問題。資產定價主要涉及不同的金融資產定價模型、金融資產組合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等等。公司金融主要探討公司投融資決策和公司治理等問題。
研究方法
觀察與實驗
觀察與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開始,其中,「觀察」是指在不進行人為干預的前提下,將實際發生的經濟現象及其過程客觀地記錄下來。「實驗」則是在某種人工控制條件下,小範圍模擬現實經濟現象,並據此對現實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和推斷。
一般來說,經濟現象是不可逆的隨機過程,因此,經濟學研究只宜使用觀察法,而不宜使用實驗法。例如,一個農民率先栽種蘋果發了財,於是推而廣之,號召廣大農民群起效仿,結果並不會使所有農民都發財,而是導致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大家都賠錢。
不過,有時候經濟學家也進行實驗。例如,一個農民率先栽種蘋果發了財,於是在周圍局部範圍內推廣,結果許多農民都跟著富了起來。奧妙在於,一個較小的局部範圍內,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比較相似,外部大環境相對穩定,從而經濟過程的可重複性比較大。
在觀察和實驗時,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學調查統計技術,如全面普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等。由於經濟信息常常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當事人常常會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地隱瞞甚至假造數據和事實,因而為了獲得確切的事實材料,還需要掌握必要的訪談技巧,一般的原則是拉近感情、隱蔽企圖、旁敲側擊、催人入眠、多方印證。此外,還要注意有意識地發現問題。
所謂問題,主要是一些與眾不同或違反常理的奇異現象。如一個村經濟發展很快,或很慢,與周邊村莊形成顯著的對照,就值得研究一下,這個村為什麼發展這麼快或這麼慢?善於發現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功。其中,最主要的是保持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不輕信他人,不迷信權威。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階段
古典經濟學
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斯密、李嘉圖、西尼爾、穆勒、馬爾薩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以斯密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經濟學體系,標誌著經濟學的誕生。代表性的教科書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流行了20年。
新古典經濟學
從 19 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
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
——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說成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其標誌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代表性的教科書。
現代經濟學
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裡德曼和盧卡斯。
其中,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誌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
被人們稱為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
而薩繆爾森的1948年開始發行的《經濟學》 ,一共19版,是繼之後的第三本好教科書。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邏輯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像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其對經濟學的定義根本上也處於混亂狀態。
然而從發展邏輯上看,迄今為止的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是沿著物象擬制的工藝學路徑進行的,從技術擬制到社會擬制,不斷以研究對像構築-毀滅的發展線索為依托,展示著改造與反改造的力量角鬥,掀起一場又一場「革命」。
從中演化出三個階段:所謂的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新制度主義。這是資產階級本體論意義上的理論發展之路。其「虛假之處」在於本體論工作預設,在於邏輯推理所依據的本體的虛假性。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各個分支中,新制度經濟學可算是「此物最相思」。這樣,才有社會物理學——數學物理學——現象學的社會物理學的體系更迭性,以及知識的不斷翻新,而其中的話語是高度一致的物象學科的工作語言。這種資產階級理論為社會主觀批判實踐提供了「漫畫」,創立工作范型,巧設了批判模本,而要求研究對像規定的真正意義的怯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