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經濟學在中國改革一開始就引起我國學者的注意,並用來分析中國經濟現象,以期為中國的改革找到理論依據。我國經濟學家對制度經濟學的關注是從所有權開始的。我國的國企改革剛開始是沿著兩權分離的思路進行的,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學者開始研究在我國建立現代公司制的問題,產權才進入我國大部分經濟學家的視野,而產權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新制度經濟學和舊制度經濟學雖然都重視制度對經濟效率的影響,但二者仍然有區別:舊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問題的分析主要是從法律、文化等邏輯的角度分析;而新制度經濟學由於引進了「交易費用」的概念,將制度問題納入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進而使得用制度因素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可以實現形式化、模型化。有人認為,經濟學中交易費用的發現就像物理學中摩擦力的發現一樣,使得經濟學理論更加接近經濟現實。雖然在制度交易費用大小的衡量上還沒有找到可以量化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但制度分析方法在解釋經濟現象方面已經顯現了力量。我國學者在這一方面已經作了許多研究,對一些經濟現象做出了有說服力的解釋。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就是規則,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政治或經濟的制度,傳統上所理解的制度是政治或經濟體制意義上的。制度這一概念是在「規則」
這一意義上被制度經濟學家使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把制度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們有意識創造出來並通過國家等組織正式確立的成文規則,包括憲法、成文法、正式合約等;非正式制度則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逐步形成、並得到社會認可的一系列約束性規則,包括價值信念、倫理道德、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正式制度具有強制性、間斷性特點,它的變遷可以在「一夜之間」完成。而非正式制度具有自發性、非強制性、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其變遷是緩慢漸進的,具有「頑固性」。在生活中,正式制度只佔整個社會約束的小部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空間還是由非正式制度來約束的。用非正式制度可以解釋我國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因為我國傳統上是一個倫理社會,缺乏契約傳統,倫理文化因素在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制度可以說是人類追求一定社會秩序的結果,人們力圖通過這些制度為自己的生活構建一個穩定的空間。在正式制度的構建中,人類充分運用自己的理性來努力地把握未來。非正式制度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原發性規則。正是通過非正式制度,人們構建了法律出現以前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依靠風俗習慣、道德、意識形態構建了社會秩序。法制社會與倫理社會相比,是後出現的。社會發展趨勢是,人們盡可能地把原來屬於非正式制度的社會規範轉化為正式的法律規範,使其在規範人們的行為方面具有更大的強制力,使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有更為明確的規則可以遵循。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為了提高經濟效率,人們不斷地反思已有制度存在的缺陷並加以修正。
「制度」這個概念的使用率愈來愈高,大量的制度經濟學著作被譯介到我國,在我國已成立了多家制度經濟學研究中心,並定期舉辦制度經濟學年會,制度經濟學必將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期待,借助制度經濟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滋潤,在解決社會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的過程中,中國能出現自己的經濟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