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世界範圍的經濟整體。它是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把世界範圍內的各國經濟通過商品流通、勞務交換、資本流動、技術轉讓、國際經濟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和渠道,把各國的生產、生活和其他經濟方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形成
世界經濟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世界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發展緊密相連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之前,人類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經濟佔據統治地位,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國際經濟交往,但只是偶然的、個別的、局部的現象,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的形成發軔於18世紀中葉。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英、法、美德等歐洲國家相繼發生並完成了以蒸汽機的改進和推廣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動力和機器的廣泛應用,不僅推動了工業生產的大幅增長,而且引起鐵路、輪船等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從而擴大了國際商品流通,社會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國的範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了世界範圍內的勝利。生產力的懵懂和世界市場的擴大,把各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捲入了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范圍,這就是初步了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的經濟聯繫。
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建立,工業從農業中徹底分離出來,工業內部的分工越來越細,新的生產部門不斷出現。大規模專門化生產要求社會分工超越民族經濟的狹窄範圍,以滿足其不斷增長的原料和市場的需要。於是社會分工迅速向國際領域擴展,過去一國範圍內的城鄉分離和對立狀況,開始在更大規模和世界內再現出來,形成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生產的中心,亞非拉地區的國家則成為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國際分工的發展,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各類商品交換關係和世界市場隨之出現。此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隨著國際分工伯懵懂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傾向也隨之出現。它是國際商品流通廣泛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國際商品流通中發揮一般等價物作用。世界貨幣的出現又大大地使得了國際商品流通,擴大了國際貿易規模,密切了國家間的經濟關係。
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以電力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和電動機代替了蒸汽機,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更大發展,一系列重工業部門如電力工業、電器工業、石油工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機械工業等迅速成長,使工業結構發生變化,重工業比重急劇增加。與此同時,生產更加集中,股份公司和聯合企業不斷湧現,出現了壟斷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的組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壟斷取代自由競爭,並成為經濟生活的主要現象。
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後,在工業壟斷和銀行壟斷融合基礎上形成了金融資本實現了對各個經濟部門的控制。金融資本不僅擴大了商品輸出,而且開始大量輸出資本。各國的壟斷集團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不但從經濟上分割世界,而且從領土上將世界瓜分完畢,建立起帝國主義殖民體系。20世紀初,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意味著世界經濟的最終形成。
綜上所術,世界經濟的前提條件可歸納為:
第一,生產力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代。生產力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動力。機器大工業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分工、交換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歇後語,為國際商品交換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鞏固。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資本的集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是人類大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它空前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從而將國際商品交換和國際分工推向歷史上未曾有過的高度,形成了世界市場,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世界經濟--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
第三、國際商品交換極大地發展。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後,機器大工業釋放出巨大生產力,生產出的商品遠遠超出一個國寶、一個地區的消費能力,需要醜陋在國外尋找銷售市場;另一方面,機器大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城市人口增長需要的糧食和其他日用品的消費,又是一國生產能力在一定歷史時期和空間所難以滿足的,這就使得各國資本家競相去國外尋找原料和糧食等家產品來源,致使國際商品交換的範圍擴大成為不可避免。國際商品交換的極大發展,推動了平均化的國際價值、世界價格的形成,也使貨幣發展成為世界貨幣,從而為世界經濟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第四,國際分工的形成。國際分工是一國分工超出國界在世界範圍內的延伸。機器大工業不僅使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工業從農業和其他產業中完全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生產部門,而且使工業、農業間的分工和對立超出民族經濟的狹小範圍,向世界擴展,形成世界範圍內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的分工和對立。
第四,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近一個世紀的資源掠奪和工業品傾銷,到19世紀中期,世界五大洲的多數國家和地區被殖民主義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強行捲進了分工和商品交換之中,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市場。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標誌著世界經濟的基本形成。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已經具備了世界性。
發展
世界經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18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時期。這個時期,一方面表現為資本主義用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相互之間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另一方面,明顯地表現為未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東方從屬於西方,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存在極度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關係。
第二個時期,從20世紀初期俄國十月革命到20世紀80年代,由於出現了新社會主義經濟,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打破,世界經濟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對立的經濟體系。在這不到100年間,世界經濟的前後經歷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十月革命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同資本主義經濟相互並存、相互鬥爭。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末為第二階段。在此期間,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形成了社會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大批新興的民族國家經濟開始興起,它們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相互滲透,相互鬥爭,世界經濟關係錯綜複雜。
第三個時期,20世紀
90年代初「冷戰」結束之後,世界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世界範圍內「冷戰」的結束和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各國經濟按照其自身的規律向全球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識經濟初見端倪。
構成
世界經濟是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與國家集團所組成的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共同運動的經濟有機整體。其中包括世界市場、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和國際經濟協調等。當代世界經濟基本包括三類國家經濟: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
行為主體
世界經濟的行為主體主要有主權國家和非國家行為主體兩大類,其中非國家行為主體又可分為國際經濟組織(包括世界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組織)和跨國公司。迄今為止,主權國家依然是世界經濟運行的基本主體,構成世界經濟的最主要部分。
在主權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主要行為主體的今天,國家利益仍然是國際關係行為的基本動因,不同的國家利益必然導致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摩擦和矛盾;同時,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也大大提高。因此,為了避免國家間經濟矛盾發展到激烈對抗的地步,同時避免由於一國經濟危機或政策失誤對別國造成危害,國際社會產生了加強協調與合作的共同要求。有關國家或國際機構為實現世界經濟的穩定,對國際經濟活動進行聯合磋商和調節,逐步建立並完善了世界經濟的協調機制,重點就是建立了各種世界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組織。
其中,主要世界經濟組織是指在當今具有較大影響的全球性經濟組織,主要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