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國與東亞的關係
1與日本的關係:
秦漢時期:徐福東渡的故事;漢武帝時,日本有30多個小國通過朝鮮半島「使譯通於漢」;東漢光武帝,「漢委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入日本。
隋唐時期:遣唐使;貿易往來頻繁;突出人物:鑒真和吉備真備;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響。
明清時期: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貿易;戚繼光抗倭,1565年肅清倭患。
2與朝鮮關係:
秦漢時期:秦漢之際,燕、齊、趙等人為避戰亂,數萬人遷居朝鮮;三韓多次派人赴漢,會見光武帝;辰韓引進中國先進文化,被稱為秦韓號;從朝鮮輸入檀弓、果下馬等;中國輸出銅鏡、漆器、鐵製工具等。
隋唐時期:唐朝的留學生中,新羅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遠;長安等地設有「新羅坊」、「新羅館」接待新羅商旅;新羅從唐朝引入茶種、雕版印刷術、制銅、制瓷技藝等;新羅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響。
2.古代中國與東南亞、印度半島的關係
1與印度半島的關係:
漢朝:開闢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進行頻繁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法等西傳,印度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人中國。
隋唐時期:互派使節,交換土特產品。以佛教為紐帶,中國和天竺交流加強,天竺遣使唐朝送來鬱金香、菩提樹。佛教藝術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傳到天竺。玄奘從陸路到達天竺研究佛學。義淨從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學,後來到印度尼西亞等地。
2華僑開發南洋
南洋:泛指東南亞地區。
過程:從唐朝開始,我國東南沿海——帶有很多人到南洋諸島謀生。明朝鄭和下西洋後,更多的中國人遷徙到南洋諸島定居,成為華僑。作用:他們帶去先進工具和技術,對南洋開發作出重大貢獻。
3.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關係
1陸上絲綢之路
開闢條件: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開闢奠定基礎;西域都護設立——有效地保護了商旅往來;甘英出使大秦——進一步瞭解西行路線;漢朝經濟文化繁榮、國力強盛——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闢。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海上絲綢之路
開闢:漢武帝以後。
意義:加強了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繫,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問的聯繫。
3鄭和下西洋
目的:弘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聯繫,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尋找建文帝。
條件:國力強大,造船業發達,天文地理知識進步,羅盤針使用等。
過程:1405年至1433年,先後7次,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
4.古代中國與歐洲的關係
秦漢時期:東漢時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灣。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來到東漢。這是中歐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
隋唐時期:唐朝和東羅馬有使者往還,東羅馬的醫術、雜技傳入中國;唐朝的絲綢、瓷器大量運往歐洲。
宋元時期: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中國,畏兀兒族人列班‧掃馬前往西亞、歐洲,成為我國第一位訪問歐洲各國的旅行家。
明清時期:16世紀後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士來華,把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繪畫、音樂等方面著作介紹給中國,又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學介紹給西方,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徐光啟等與傳教士合譯西方科技著作,為中國科技注入新的生機。1685年和1686年雅克薩反擊戰;1689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門。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
5.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的關係
秦漢時期:漢朝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鐵器、絲綢以及養蠶繅絲技術、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後西傳。
隋唐時期:唐朝對外往來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節,唐朝波斯人在中國開設「波斯店」。唐高宗時,大食與中國通使,持續了一個半世紀。中國造紙術在唐朝時傳到大食。
宋元時期:元朝時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和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開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