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Of Love—by Francis Bacon
《論愛》是弗朗西斯·培根寫於1612年的一篇散文,1625年修改後再版。作者以雄辯的事實和邏輯說明愛情之於偉人的關係,培根認為,在人的生命中,愛情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一個偉大的人應當力避它的負面影響,因為它會給人造成無盡的麻煩。他反對伊壁鳩魯關於愛一個人便全身心地把自己專注於所愛的人的觀點,主張把愛情與我們從事的偉大事業小心翼翼地區分開來,因為愛情讓人失去理性和智慧,更讓人失去財富,沉迷於愛情更會使人墮落。該文短小精悍,但內容豐富,文筆古雅,引經據典,思想深刻,耐人尋味。
[第2課] Thoughts in Westminster Abbey—by Joseph Addison
《墓園沉思》是約瑟夫·艾迪森寫於1711年的一篇佳作。該文指出,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之中,作者發現有些墓誌銘對於死者給予了過多的溢美,有些則太過簡單,有些甚至完全扭曲死者的生平。看到墓地中曾經的芸芸眾生如今平等地長眠於地下,作者感慨唏噓,並從中反思人生的哲理。全文字裡行間之中沒有感傷、悲觀和絕望,有的只是作者立足死亡對於人生的回望和關於平靜人生的慷慨建言。該文行文流暢,文辭優美,讀來令人難忘。
[第3課] A Treatise on Good Manners and Good Breeding—by Jonathan Swift
《論教養》是喬納森·斯威夫特生前寫成但到他死後的1754年才發表的一篇散文。文中區分了一般生活禮節和人的修養,對於18世紀瀰漫在上至宮廷、下至普通百姓的英國社會中的一種繁複的日常生活禮節的風尚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批判。作者認為,一般生活禮節源自一個社會對於理性的共同需要,而真正的修養則來自個人長期的學習和積累,遵守一般生活中的繁文縟節並不會使人立刻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然而,修養可以從點滴小事做起。對於禮節性的形式我們不需過分在意,過分地追究這些形式只能讓人暴露自己修養的匱乏。該文說理清晰、透徹,用例具體、生動,特別是幽默和諷刺的運用一針見血,反映了作者一貫的寫作風格。
[第4課] Conversation—by Samuel Johnson
《論談話》是塞繆爾·約翰遜寫於1752年的一篇美文。該文開宗明義地指出,談話乃是一種藝術,但作者通過一種奇異的邏輯說明:所謂談話的藝術其關鍵實不在藝術,而在於給人歡樂。作者首先表示,給人歡樂的談話與知識的多少和德行的高低不成正比,人們可以通過不斷地給人講故事以博人一樂,但是不會講故事的人也可以給人帶來歡樂,一個生性的樂天派、一個生性平和者和一個謙虛的人都可以給人歡樂。與人相處中,我們可以通過任何一點點的努力給人以歡樂。給人歡樂者受人愛戴,而受人愛戴無疑是所有人都喜歡的一種感受。該文立論奇特,思想深邃,語言華麗流暢,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
[第5課] Dream-Children, A Reverie—by Charles Lamb
《夢幻孩子:一段幻想》是查爾斯·蘭姆寫於1822年的一篇經典佳作。該文於夢幻中起步,完整地敘述了作者一日傍晚在座椅上打盹時做的夢。在夢中,作者應兩個孩子的要求描繪和講述自己外祖母的為人和往事,講述了自己和兄長一起長大的情誼以及自己與孩子母親之間的美好愛情,敘述中充滿了對於甜蜜往事的留戀,對於痛苦往事的悔恨,對於未實現的愛情和家庭的無限憧憬。散文在夢幻孩子漸去漸遠的話語中結束,現實的淒涼與夢幻的溫暖形成鮮明對比,寫出了作者對於溫暖家庭的渴望。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情感真摯,讀來令人慨歎不已。
[第6課] Sweetness and Light—by Matthew Arnold
《甜蜜與光亮》是馬修·阿諾德寫於1869年的一篇長篇論文。原文洋洋萬言,對於英國維多利亞社會和文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作者的看法.本講為該文開篇的前四段。作者在此系統闡述了文化的兩種動因,一種是基於科學激情的知識追求,一種是基於社會激情的完美社會追求。他認為,英國應當努力建設一種融合科學激情和社會激情的完美社會,一種同時兼有「甜蜜和光亮」的社會。該文具有學術文章的嚴謹,論理層層遞進,語言表達通暢有力。
[第7課] The Tomb of Keats—by Oscar Wilde
《濟慈墓》是奧斯卡·王爾德寫於1877年的一篇名作,全文800多字,記述了作者不久前赴羅馬時參觀英國詩人濟慈墓的感受。文章開篇詳細介紹了濟慈墓的地理方位和墓碑等情形,說明了其環境的美麗和優雅。但是,緊接著作者對這樣一位偉大的英國詩人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城市所受到的待遇大鳴不平,他認為,濟慈的墓地應該松柏長青,應該有更加醒目浩大的墓碑,應該立一個彩色胸像。文章最後以一首流傳甚廣的十四行詩結尾,詩人表示將用自己的眼淚不斷洗刷詩人光輝的記憶。該文文思泉湧,文筆華麗,文采飛揚,詩文俱佳,令人過目難忘。
[第8課] Insouciance—by D.H. Lawrence
《逍遙》是戴維·赫伯特·勞倫斯寫於1928年的一篇佳作。文章記敘了作者一次在法國度假過程中的經歷:在作者下榻的賓館陽台上,他不經意中與住在隔壁的一位英國老年婦女交談起來,這個女人最喜歡的話題是墨索里尼、法西斯和國際政治。作者對這類話題毫無興趣,因為在他看來,真正的生活應該屬於此時此地的當下,無視現實的環境,把心思放在那遙不可及的政治和抽像虛空的事情上對於改善生活毫無益處。作者表示自己喜歡的生活是一種透過本能和直覺的生活,本能讓他關注現實,直覺讓他理解生活。該文立意獨特,語言風格生動、誇張,極具表現力。
[第9課] First Snow—by J.B. Priestley
《初雪》是約翰·博因頓·普裡斯特利寫於1927年的一篇佳作。該文首先詳細描寫了一個英國冬日的初雪美景,驚喜之餘的作者表示,美國人、加拿大人和西伯利亞人習慣一種每年固定不變的氣候,英國人則更習慣那變化無常的天氣,幾個月的冰雪覆蓋固然乾淨清爽,但是英國人會很快就厭倦這樣的單調,不斷變化的天氣不僅與人類善變的天性相吻合,莫測的天氣就像這突如其來的初雪一樣不斷給人帶來驚喜和愉悅,作者表示自己無比熱愛這樣的驚喜。本文語言優美,景物描寫生動,用初雪的驚喜呼喚國人的愛國情緒更是筆鋒犀利,令人愛不釋手。
[第10課] The Death of the Moth—by Virginia Woolf
《飛蛾之死》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稍早寫成但直到其去世之後的1942年才公開發表的一篇佳作。該文通過細緻刻畫一隻微不足道的飛蛾臨死前綻放的生命能量,表達了作家對於生命的熱愛,同時通過對于飛蛾坦然接受死亡的態度的描述,抒發了作家面對死亡到來的從容和淡定。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跟伍爾芙的許多其它散文一樣,本文表面上刻畫和討論死亡,字裡行間無處不流露出對於生命力量的謳歌。文章於細微處入手,探討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宏大軌跡。作家文筆優美,風格細膩,思想深邃,耐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