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微生物學》是基礎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與醫學、農業、工業發酵、食品生產和環境保護等諸多學科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是我院生物工程、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專業的最重要的核心課程之一。課程組成員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總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課程內容科學先進,既重視基本理論知識,也注重吸收近年來微生物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教學方法多樣,教學手段先進。實驗教學兼具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創新實驗,既培養了學生微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又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理論教學和生產實踐、科學研究緊密結合是本課程的明顯特點。
由於它覆蓋面廣、應用廣泛、對於學生的生物學素質的培養,動手能力的提高,就業深造機會的提升均有較大的作用而受到師生的重視。1995年在河南省率先獲得微生物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微生物學」課程1998年被河南農業大學列入首批河南農業大學優秀課程建設規劃,1999年被評為首批河南農業大學優秀課程,2001年被評為河南農業大學優秀課程,2003年被評為河南省級優秀課程,2006年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2009年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13年被評為校級創新課程。
授課目標
使學生全面瞭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營養生長、遺傳變異、分離鑒定、傳染免疫和生態應用等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進一步深造,從事微生物科研、教學和工業生產以及動植物、食品生產和檢驗與技術監督等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及素質。
課程大綱
第一單元 緒論
微生物學科的發展及微生物的特點
課時
1.1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1.2 微生物學發展史
1.3 巴斯德和科赫
1.4 微生物的共同特點
第二單元 原核微生物
掌握原核微生物細菌、放線菌等的形態、結構及繁殖方式
課時
2.1 細菌的形態大小
2.2 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
2.3 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與革蘭氏染色
2.4 細菌的細胞質及其內含物
2.5 細菌的特殊構造糖被
2.6 細菌的特殊構造鞭毛
2.7 細菌的特殊構造芽孢
2.8 細菌的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態
2.9 放線菌概述
2.10 放線菌的形態結構、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態
2.11 藍細菌
2.12 其他原核微生物
第三單元 真核微生物
掌握真核微生物細胞結構的特點以及黴菌菌絲的特化形態,理解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瞭解常見酵母菌及黴菌種類。
課時
3.1真核微生物概論
3.2酵母菌的細胞結構
3.3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3.4酵母菌生活史及常見種類
3.5黴菌的菌絲
3.6黴菌的繁殖方式
3.7常見黴菌
第四單元 病毒與亞病毒
瞭解常見的病毒和亞病毒,學習病毒包括噬菌體的結構和組成,掌握烈性噬菌體的繁殖方式。
課時
4.1病毒的形態大小和性質
4.2病毒的基本結構和化學組成
4.3噬菌體的形態結構和分類
4.4烈性噬菌體的繁殖
4.5亞病毒
第五單元 微生物的營養
掌握微生物的6大類營養要素、微生物的營養類型以及不同類型培養基的特點和用途,理解微生物吸收營養物質的4種主要方式。
課時
5.1微生物的營養之碳源、氮源和能源物質
5.2微生物的營養之生長因子、無機鹽和水
5.3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5.4培養基的類型(一)
5.5培養基的類型(二)
5.6設計和配製培養基
5.7營養物質的吸收
第六單元 微生物的新陳代謝
理解微生物代謝中ATP的生成方式,掌握生物氧化的三種方式:呼吸、無氧呼吸和發酵。
課時
6.1ATP的生成和利用
6.2生物氧化(一)
6.3生物氧化(二)
6.4生物氧化(三)
第七單元 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
理解微生物的個體生長和群體生長,掌握微生物的培養方式、生長曲線以及環境條件對生長的影響。
課時
7.1微生物生長及測定方法
7.2細菌的分批培養生長曲線
7.3溫度和PH對微生物的生長的影響
7.4氧和氧化還原電位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7.5其他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7.6高溫滅菌
7.7其他滅菌
第八單元 微生物遺傳
理解基因突變的機制及特點,掌握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三種主要方式。
課時
8.1基因突變的類型及特點
8.2誘發突變的機制
8.3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之轉化
8.4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之轉導
8.5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之接合
8.6微生物的誘變育種及過程
8.7類突變株的篩選方法
8.8菌種的退化、復壯及保藏
第九單元 微生物生態
瞭解微生物在空氣、水體、土壤及動植物中的發佈情況,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課時
9.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佈(一)
9.2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佈(二)
9.3植物中的微生物
9.4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係
9.5微生物與自然界氮素循環
第十單元 微生物的應用
瞭解微生物在農業、環境、能源等領域的應用。
課時
10.1生物肥料
10.2生物農藥
10.3微生物與生物能源
課程列表
第01講 1.1.1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00:07:56
第02講 1.2.1微生物學發展史 →00:05:11
第03講 1.3.1巴斯德和科赫 →00:09:54
第04講 1.4.1微生物的共同特點 →00:09:34
第05講 2.1.1細菌的形態大小 →00:13:52
第06講 2.2.1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 →00:11:27
第07講 2.3.1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與革蘭氏染色 →00:13:30
第08講 2.4.1細菌的細胞質及其內含物 →00:13:53
第09講 2.5.1細菌的特殊構造糖被 →00:09:40
第10講 2.6.1細菌的特殊構造鞭毛 →00:12:23
第11講 2.7.1細菌的特殊構造芽孢 →00:16:52
第12講 2.8.1細菌的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態 →00:11:13
第13講 2.9.1放線菌概述 →00:09:54
第14講 2.10.1放線菌的形態結構、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態 →00:09:58
第15講 2.11.1藍細菌 →00:13:58
第16講 2.12.1其他原核微生物 →00:10:48
第17講 3.1.1真核微生物概論 →00:12:32
第18講 3.2.1酵母菌的細胞結構 →00:09:16
第19講 3.3.1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00:07:54
第20講 3.4.1酵母菌生活史及常見種類 →00:08:39
第21講 3.5.1黴菌的菌絲 →00:15:20
第22講 3.6.1黴菌的繁殖方式 →00:18:02
第23講 3.7.1常見黴菌 →00:16:12
第24講 4.1.1病毒的形態大小和性質 →00:10:14
第25講 4.2.1病毒的基本結構和化學組成 →00:08:19
第26講 4.3.1噬菌體的形態結構和分類 →00:07:39
第27講 4.4.1烈性噬菌體的繁殖 →00:07:07
第28講 4.5.1亞病毒 →00:12:15
第29講 5.1.1微生物的營養之碳源、氮源和能源物質 →00:08:40
第30講 5.2.1微生物的營養之生長因子、無機鹽和水 →00:08:05
第31講 5.3.1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00:09:28
第32講 5.4.1培養基的類型一 →00:12:14
第33講 5.5.1培養基的類型二 →00:12:31
第34講 5.6.1設計和配製培養基 →00:08:31
第35講 5.7.1營養物質的吸收 →00:08:39
第36講 6.1.1ATP的生成和利用 →00:14:39
第37講 6.2.1生物氧化一 →00:12:41
第38講 6.3.1生物氧化二 →00:12:42
第39講 6.4.1生物氧化三 →00:19:56
第40講 7.1.1微生物生長及測定方法 →00:16:22
第41講 7.2.1細菌的分批培養生長曲線 →00:12:01
第42講 7.3.1溫度和PH對微生物的生長的影響 →00:16:07
第43講 7.4.1氧和氧化還原電位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00:13:35
第44講 7.5.1其他環境條件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00:15:59
第45講 7.6.1高溫滅菌 →00:18:10
第46講 7.7.0其他滅菌 →00:08:23
第47講 8.1.1基因突變的類型及特點 →00:10:43
第48講 8.2.1誘發突變的機制 →00:13:06
第49講 8.3.1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之轉化 →00:18:35
第50講 8.4.1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之轉導 →00:03:49
第51講 8.5.1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之接合 →00:10:47
第52講 8.6.1微生物的誘變育種及過程 →00:09:36
第53講 8.7.1類突變株的篩選方法 →00:09:24
第54講 8.8.1菌種的退化、復壯及保藏 →00:08:16
第55講 9.1.1生物肥料 →00:07:07
第56講 9.2.1生物農藥 →00:09:10
第57講 9.3.1微生物與生物能源 →00:12:25
第58講 10.1.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佈一 →00:08:22
第59講 10.2.1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佈二 →00:10:31
第60講 10.3.1植物中的微生物 →00:07:18
第61講 10.4.1微生物與生物環境間的關係 →00:09:21
第62講 10.5.1微生物與自然界氮素循環 →00:1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