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會計(Cost Accounting)是以成本為對象的一種專業會計。成本會計是會計專業繼基礎會計學以後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學習成本會計課程,應該在學習基礎會計學、財務會計學的基礎上,並與基礎會計學、財務會計學聯繫起來進行。《成本會計》是一門應用性的微觀經濟管理課程。它闡述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學習本課程的目的是:明確成本會計的對象、任務和環節,認識做好成本會計工作對於企業加強經營管理的重要意義,掌握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具體內容包括:成本會計總論及工業企業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有關要素費用的核算,輔助生產費用、製造費用、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的核算,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分配和歸集的核算,產品成本計算的品種法、分析法、分類法、定額法等,以及期間費用的核算和工業企業成本報表的編制和分析。
成本會計是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者在學習成本會計基本方法時,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學會操作,又要弄清道理。為此,學習時,除閱讀教材以外,還應十分重視做習題這一環節。培養和訓練從事成本會計工作的基本技能。
成本會計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特定經濟環境下的產物,成本會計即受當時經濟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又服務於當時的經濟社會,所以,成本會計的涵義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變化。
在早期成本會計階段,研究成本會計的專家勞倫斯(W.B.Lawrence)對成本會計的定義是:「成本會計就是應用普通會計的原理、原則,系統地記錄某一工廠生產和銷售產品時所發生的一切費用,並確認各種產品或服務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以供工廠管理當局決定經濟的、有效的和有利的產銷政策時參考」。
到了近代成本會計階段,成本會計又被英國會計學家傑·貝蒂(J.Batty)定義為:「成本會計是用來詳細描述企業在預算和控制它的資源(指資產、設備、人員及所耗的各種材料和勞動)利用情況方面的原理、慣例、技術和制度的一種綜合術語」。
在現代會計階段,成本會計的涵義又有了新的發展,一般認為,「現代成本會計是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直接結合,它根據成本核算和其他資料,採用現代數學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針對不同業務,建立起數量化的管理技術,用來幫助人們按照成本最優化的要求,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考核,促使企業的生產經營實現最優運轉,從而大大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商品經濟中的一個經濟範疇,是商品價值的主要組成部分。 成本的內容往往要服從於管理的需要。此外,由於從事經濟活動的內容不同,成本含義也不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和內涵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人們所能感受到的成本範圍逐漸地擴大。 不同的經濟環境,不同的行業特點,對成本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經濟內容歸納起來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種目標為對象的,目標可以是有形的產品或無形的產品,如新技術、新工藝;也可以是某種服務,如教育、衛生系統的服務目標。二是成本是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發生的耗費,沒有目標的支出則是一種損失,不能叫作成本。
成本會計的內容
現代成本會計拓寬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內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內容廣泛,以我國會計界目前的共識來看,現代成本會計的基本內容是: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檢查。 企業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資源,必須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任務來計劃資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測算這些資源投入使用後的效率和效益,這就需要細緻地觀察分析企業周圍的環境和企業內部的狀況,充分掌握正確的信息,完善情報體系是制定成本計劃的基礎。同時改善企業素質,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是改善企業成本計劃的重要條件。要提高素質、改善環境,必須深化改革,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按照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和項目以及按生產經營期限,分別制定出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和分期的費用預算及成本計劃,組成有機的成本計劃體系。
成本與費用
成本與費用是一組既有緊密聯繫又有一定區別的概念。正確區分成本與費用是成本會計的重要前提。成本是指生產某種產品、完成某個項目或者說做成某件事情的代價,也即發生的耗費總和,是對像化的費用。費用是指企業在獲取當期收入的過程中,對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資產的耗費,是會計期間與收入相配比的成本。成本代表經濟資源的犧牲,而費用是會計期間為獲得收益而發生的成本。 成本會計關注的是成本而不是費用。
未耗成本與已耗成本
在財務會計中,將成本分為未耗成本與已耗成本兩大類。 未耗成本是指可在未來的會計期間產生收益的支出,此類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為資產項目,例如設備、存貨及應收賬款等。已耗成本則是指本會計期間內已經消耗,且在未來會計期間不會創造收益的支出。這類成本又可分為費用和損失,前者在損益表上列為當期收益的減項,例如已銷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各項期間費用等,後者則因無相應利益的產生,而在損益表上列為營業外支出等項目,例如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支出成本與機會成本
支出成本和機會成本是成本的兩種主要類型。 支出成本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現金流出。機會成本是指由於選擇最優方案而放棄的次優方案上的收益。會計系統的特徵是記錄支出成本而不記錄機會成本。但是,管理者為了保證所作的決策是最優的,在進行決策時應考慮機會成本。
成本會計信息
成本會計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混合物,是計算及提供成本信息的會計方法。 財務會計要依據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有關資料進行資產計價和收益確定,而成本的形成、歸集和結轉程序也要納入以複式記賬法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總框架中,因此,成本數據往往被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用於對企業管理當局業績的評價,並據此作出投資決策。同樣,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成本數據,往往被企業管理當局作為決策的依據或用於對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業績評價。
成本會計的任務
(1)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及時提供成本信息。成本數據正確可靠,才能滿足管理的需要。如果成本資料不能反映產品成本的實際水平,不僅難以考核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和進行成本決策,而且還會影響利潤的正確計量和存貨的正確計價,歪曲企業的財務狀況。及時編製各種成本報表,可以使企業的有關人員及時瞭解成本的變化情況,並作為制訂售價、作出成本決策的重要參考資料。 (2)優化成本決策,確立目標成本。優化成本決策,需要在科學的成本預測基礎上收集整理各種成本信息,在現實和可能的條件下,採取各種降低成本的措施,從若干可行方案中選擇生產每件合格產品所消耗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最少的方案,使成本最低化作為制定目標成本的基礎。為了優化成本決策,需增強企業員工的成本意識,使之在處理每一項業務活動時都能自覺地考慮和重視降低產品成本的要求,把所費與所得進行比較,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加強成本控制,防止擠占成本。加強成本控制,首先是進行目標成本控制。主要依靠執行者自主管理,進行自我控制,以促其提高技術,厲行節約,注重效益。其次是遵守各項法規的規定,控制各項費用支出、營業外支出等擠占成本。 (4)建立成本責任制度,加強成本責任考核。成本責任制是對企業各部門、各層次和執行人在成本方面的職責所作的規定,是提高職工降低成本的責任心,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力的有效辦法。建立成本責任制度,要把完成成本降低任務的責任落實到每個部門、層次和責任人,使職工的責、權、利相結合,職工的勞動所得同勞動成本相結合;各責任單位與個人要承擔降低成本之責,執行成本計劃之權,獲得獎懲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