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會員中心 我的購物車 線上留言 付款說明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退出登入   

首次訂購請先參閱訂購說明〕 非會員可直接訂購

購物車   線上留言     免費課程  


課程(名稱.編號)簡索

 

  帳  號:  

  密  碼:  

 
    
            關於我們
            課程說明
            訂購說明
            付款說明

       領導藝術.綜合管理
       人力資源.企業培訓
       職務能力培訓系統班
       銷售實戰.市場行銷
       職場技能.個人成長
       Office白領辦公達人
       財經金融.投資理財
       語言學習.出國留學
       中國大陸證照培訓
       資格考試.考証培訓
       文化.生活.興趣.保健
       生產管理.採購物流
       移動開發
       前端開發
       後端開發
       數據庫.服務器
       網頁平面設計
       雲計算.大數據
       網絡營銷推廣
       自然學科
       工程技術學科
       經濟管理學科
       醫.藥.農.林學科
       法律 學科
       計算機工程學科
       哲學.歷史學科
       文學.藝術學科
       教育社會學科
       外語 學科
       醫藥農林
       哲學歷史
       文學藝術
       工程技術
       基礎科學
       經管法學

目前位置:首頁 > 【大學教育課程】 > 經濟管理學科 > 經濟|金融|財金|貿易


課程名稱:     國際貿易原理
課程編號: SR_6155 系列: (大學)遠距教育課程
授課學校: 電子科技大學

授時:

全 42 講

授課語言: 中文

光碟版:

 1   片教程光碟(wmv檔)

其他說明: ..........
簡      介: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典、新古典、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   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等假設為前提,強調貿易的互利..........
光碟版: NT$ 320 購 買:
訂購說明: ◎優惠期間中!各版本為均一價,請於結帳時註明
◎網路版→檔案複查中,暫不提供
◎光碟版→各國(地區)暫不提供光碟配送服務
下載版→由Google 雲端硬碟下載,(請備記 Gmail帳號)
      訂購多套另附--贈送課程
              喜歡這門課程嗎?按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吧!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典、新古典、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
  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等假設為前提,強調貿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釋了產業間貿易。二戰後,以全球貿易的新態勢為契機,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從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技術進步等角度解釋了新的貿易現象。

  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則以專業化分工來解釋貿易,力圖將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框架之內。   

一、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於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瞭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義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出現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國際貿易觀點,也稱貿易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其核心是追求貿易順差,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義認為,財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銀,金銀的多少是衡量一國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獲得金銀的主要渠道就是國際貿易。通過獎出限入求得順差,使金銀流入,國家就會富裕。

(二)重農學派

  17世紀下半期,在法國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思想,形成了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創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三)絕對優勢理論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受到古典經濟學派的挑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生產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於自然稟賦和後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四)比較優勢理論

  鑒於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於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於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並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五)保護貿易理論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於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與重商主義不同的是,他從保護生產力的高度把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以國家主義為基調的貿易保護理論,在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觀實際。

(六)相互需求理論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論證了建立在各國專業化生產前提下的互利貿易基礎和利益所在,沒有說明總的貿易利益如何在貿易雙方進行分配。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係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該理論用兩國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解釋雙方獲利的範圍;
用貿易條件說明在利益的分配中雙方各佔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強度來解釋貿易條件的變動。


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

(一)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並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範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二)里昂惕夫悖論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三、國際貿易的當代理論——新貿易理論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產品結構和地理結構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

  同類產品之間以及發達工業國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產業領先地位不斷轉移,跨國公司內部化和對外直接投資興起,這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的貿易只會發生在勞動生產率或資源稟賦不同的國家間的經典理論是相悖的。

  古典與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都假定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與當代國際貿易的現實也不相吻合,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一)新生產要素理論

  新生產要素理論賦予了生產要素除了土地、勞動和資本以外更豐富的內涵,認為它還包括自然資源、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管理等新型生產要素,從新要素的角度說明國際貿易的基礎和貿易格局的變化。

  1、自然資源理論

  1959年,美國學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資源的稀缺解釋里昂惕夫悖論的觀點,認為美國進口自然資源的開發或提煉是耗費大量資本的,會使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資源的影響,美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就會小於其出口。

  2、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以基辛(D. B. Keesing)、凱南(P. B. Kenen)、舒爾茨(T. W. Schultz)為代表,對H-O理論作了進一步擴展,將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

  通過對勞動力進行投資,提高其素質和技能,進而提升勞動生產率。

  人力資本充裕的國家在貿易結構和流向上,往往趨於出口人力資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產品。

  3、研究與開發學說

  格魯伯(W. Gruber)、維農(R. Vernon)認為研究與開發也是一種生產要素,一個國家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和該種產品中的研究與開發要素密集度之間存在著很高的正相關關係。

  各國研究與開發能力的大小,可以改變它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進而改變國際貿易格局。

  4、信息要素

  信息雖然是一種無形資源,但它能夠創造價值。現代信息技術對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強,對信息的利用狀況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改變一國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地位。

(二)偏好相似理論

  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論貿易和轉變》一書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論,第一次從需求方面尋找貿易的原因。

  他認為,要素稟賦學說只適用於解釋初級產品貿易,工業品雙向貿易的發生是由相互重疊的需求決定的。

  偏好相似理論的基本觀點有:

產品出口的可能性決定於它的國內需求;
兩國的貿易流向、流量取決於兩國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結構越相似則貿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響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


(三)動態貿易理論

  動態貿易理論主要從動態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的原因。

  1、技術差距理論

  技術差距理論又稱創新與模仿理論,M·V·波斯納(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鮑爾(G. G. Hufbauer)將技術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側重從技術進步、創新、傳播的角度分析國際分工的基礎,擴展了資源稟賦論中要素的範圍。

技術差距指一國以技術創新和控制技術外流而形成的一種動態貿易格局,會對各國要素稟賦的比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貿易格局的變動。

  2、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將市場營銷學中的產品生命週期理論與技術進步結合起來闡述國際貿易的形成和發展。1966年他在《產品週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指出,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生命週期有密切關係。

  這一產品生產的國家轉移理論,假設國家間信息傳遞受到一定的限制、生產函數可變以及各國的消費結構不同,指出產品在其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對生產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國傢具有的生產要素富饒程度決定了該國的產品生產階段和出口狀況。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將比較優勢論與資源稟賦論動態化,很好地解釋了戰後一些國家從某些產品的出口國變為進口國的現象。

  3、「技術外溢」與「乾中學」學說

  這種觀點將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羅默提出的「乾中學」式的技術進步,大部分是從技術外溢中獲得的,即從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輸入了技術。

  經克魯格曼(Krugman)論證,若引進國將外溢國的技術用於比較優勢產業,則對兩國均有利;反之對兩國均不利。

  假設國內技術外溢的速度高於國際技術外溢,國家原先的領先產業有加速發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較優勢會增強。技術的傳播使各國的差異不斷擴大,強調了技術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動態影響。

  4、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林毅夫等提出,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結構從根本上取決於國內要素稟賦,其升級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

  資本存量的變化對一國要素稟賦的影響最大。

  資本存量的增加來自於積累,積累取決於儲蓄傾向和經濟剩餘的規模。

  制度性決定的儲蓄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響資本存量的關鍵是經濟剩餘的規模。

  如果一國的產業和技術結構能夠充分利用其資源稟賦的優勢,則其生產成本就較低,競爭能力就較強,進而創造更多的經濟剩餘,積累量也就越大。

  因此,通過發揮比較優勢能夠較快地實現資源結構的升級,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四)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又稱差異化產品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市場和規模經濟為前提,從動態角度出發考慮需求情況,更符合實際。由於產業內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80年代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陸續建立模型對這一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1、新張伯倫模型

  在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克魯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開創性作用,他將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將差異產品和內部規模經濟考慮在內的壟斷競爭模型推廣到開放條件下,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

  模型證明瞭當市場結構從完全競爭變為不完全競爭,達到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的時候,即使兩國間沒有技術和要素稟賦差異,產品水平差異性和規模經濟也可推動國際貿易,增加兩國的福利。

  2、蘭卡斯特模型

  這一基於簡單的水平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模型,以產品特性和消費者偏好的唯一佔優選擇性為基礎解釋兩國貿易。

  蘭卡斯特(Lancaster)認為,在具有相同特點的經濟體之間,如果不存在貿易壁壘和運輸成本,在規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費偏好差異的影響下,兩個經濟體間仍能進行產業內分工和貿易。

  3、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爾—俄林模型基於垂直產品差異,弗爾維(Falvey)等人通過對H-O模型假設前提的調整,將產品差異與勞動和資本等要素的不同組合之間建立一種聯繫,但仍用要素稟賦來預測貿易,因而又稱為「新要素比例學說」。

  這一理論認為,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出口同種產品中資本密集的高質量品種,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國家則出口勞動密集的低質量品種,由此形成的產業內貿易實質上還是垂直分工的結果,在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最小偏離下,同時解釋了產業間和產業內的貿易模式。

  4、布蘭德—克魯格曼模型

  為解釋標準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現象,布蘭德(Brander)和克魯格曼構造了一個「相互傾銷模型」(差別壟斷模型)。

  模型指出各國開展貿易的原因只在於壟斷或寡頭壟斷企業的市場銷售戰略,國際貿易的結構既不受要素稟賦、產品成本差別的限制,也不受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追求的限制。

  此模型表明,貿易是擴大競爭的一種方式,不完全競爭的企業可以通過貿易向別國的國內市場傾銷以擴大銷售,即使存在運輸成本,也會存在雙向貿易,並由兩國間需求彈性的預期差異決定貿易量。

  這就為兩國相互傾銷的行為提供瞭解釋途徑。

  5、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

  與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異產業內貿易模型以寡頭壟斷市場假定為前提。弗爾維研究認為,一個產業包括依質量高低排列的一個「產品鏈」,即垂直差異性產品。

  弗爾維(Falvey)和凱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與完全沒有這類貿易之間有許多過渡類型,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程度與特性依賴於要素稟賦、技術和收入分配情況對不同國家的相對影響。

  費萊姆(Flamand)和赫爾普曼(Helpman)建立的費—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假設有兩國均生產某種產品,生產效率不同,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國際分工以產品差異性的形式體現,一國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另一國相反,決定產品質量的是勞動投入,這裡指「人力資本」。如果兩國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不吻合,就可能發生產業內貿易。

(五)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這一理論,從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這一微觀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彌補了比較優勢理論在有關問題論述中的不足。

  波特認為,一國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與行業的競爭優勢,一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在於它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而競爭優勢的形成有賴於主導產業具有優勢,關鍵在於能否提高勞動生產率,其源泉就是國家是否具有適宜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國家競爭優勢四基本因素、兩輔助因素模型」中,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政府、機遇都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

  波特根據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鑽石模型,說明瞭各個因素間如何相互促進或阻礙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

  從發展階段來看,一個國家優勢產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不同階段,即生產要素推動階段、投資推動階段、創新推動階段,財富推動階段。

  該理論對當今世界的經濟和貿易格局進行了理論上的歸納總結。

四、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新興古典經濟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興的經濟學流派.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依托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新框架,將貿易的起因歸結為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兩難衝突相互作用的結果,從而對貿易的原因給出了新的解釋思路,使貿易理論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規模報酬遞增,是一種內生動態優勢模型,是貿易理論和貿易政策統一的模型,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統一的模型,能夠整合各種貿易理論,是貿易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超邊際分析法將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思想形式化,將消費者和生產者合二為一,發展成新興古典貿易理論。

  該理論使研究對像由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轉向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係及其演進過程,力圖將外生的比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於規模報酬遞增的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貿易理論模型中,把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框架之內。

  此理論的內生分工和專業化新興古典貿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隨著交易效率從一個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國際和國內分工水平從兩國都完全自給自足增加到兩國均完全分工,在轉型階段,兩種類型的二元結構可能出現。

  經濟發展、貿易和市場結構變化等現象都是勞動分工演進過程的不同側面,貿易在交易效率的改進過程中產生並從國內貿易發展到國際貿易,兩者之間有一個內在一致的核心。

 
 

        本套課程教材講解詳細,圖文並貌,非常的引人入甚,能讓你更好的吸收知識,從學習中找到樂趣!每講40~50分鐘的學習中,如同坐在大學課堂內一般輕鬆學習! 視頻教程有老師詳解授課並且自帶清晰圖像或文字板書,所以也不需要另外的參考資料了。文字圖像資料與真人視頻交互同步更新。視頻教程方式不會遺漏任何和難點,可以反覆學習直至學會為止。有老師領路比自己自學研究將會輕鬆百倍,而且不容易枯燥乏味如果今天學習了一半,想明天接著學, 則同時可以方便地通過快進選擇自己的學習進度。

                             工作學習兩不誤,不用再付昂貴的學習費用和應對許許多多的考試。

 

                  全學時授課    (共 42 講)    每講約 40~50 分鐘 
第01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02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03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04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05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06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07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08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09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0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1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2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3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4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5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6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7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8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19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0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1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2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3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4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5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6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7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8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29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0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1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2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3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4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5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6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7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8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39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40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41講 國際貿易原理
第42講 國際貿易原理
課程編號 課 程 名 稱 集 數(全) 主講人(單位) 課程系列
  SR_8167  銷售渠道管理  全 44  集  上海交通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MS_3275  數字營銷:走進智慧的品牌  全 62  集  暨南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8163  網絡營銷  全 34  集  電子科技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SR_8146  進出口貿易實務  全 51  集  上海交通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SR_6168  進出口商品檢驗與檢疫  全 45  集  上海交通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GS_6913  貿易經濟學  全 37  集  南京財經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1325  國際經濟與貿易概論  全 39  集  山東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MS_5086  國際貿易學  全 54  集  山東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6226  國際貿易實務  全 35  集  南開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GS_6879  國際貿易實務  全 43  集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6158  國際貿易實務  全 52  集  上海交通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SR_1323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全 39  集  華東師範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SR_6157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全 29  集  上海交通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SR_6155  國際貿易原理  全 42  集  電子科技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SR_6156  國際貿易函電  全 32  集  吉林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SR_6213  國際結算  全 48  集  西安交通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SR_8138  國際貨物運輸管理  全 44  集  上海交通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SR_6154  國際商務  全 29  集  上海交通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MS_3294  國際服務貿易  全 31  集  北京師範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6148  國際支付與結算  全 21  集  上海交通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SR_8207  商務交際與談判  全 28  集  浙江大學 遠距教育課程 
  MS_3557  服務貿易與創新發展  全 42  集  黑龍江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3282  市場營銷實務  全 74  集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3373  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  全 54  集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5363  市場行銷學  全 89  集  福州大學 國家級課程 
  MS_3442  大數據營銷  全 47  集  中央財經大學 本科國家級課程 
  MS_5498   國際貿易實務  全 64  集  西南財經大學 國家級課程 
  GS_2034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全 146  集  浙江萬里學院 本科國家級課程 
  SR_1317   書業營銷學  全 47  集  武漢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MS_5496   服務行銷  全 91  集  對外經濟大學 國家級課程 
table>

  易學族課程網    http://www.estu.com.tw/  
    易學族自學網   http://www.estucourse.com/
電子信箱:   estuLearn@gmail.com     
               Copyright © 2017 Es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