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鐃又稱為鉦和執鐘。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塤,氣鳴樂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是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在中國古代宮廷中,塤分為頌塤和雅塤。所謂雅塤,指體積大(「大如鵝卵,謂之雅塤」《三禮圖》),在雅樂中應用;所謂頌塤,指體積小(「小者如雞子,謂之頌塤」《三禮圖》),常在雅樂之外的其他宮廷音樂中應用。塤體的外觀式樣歷史流傳下來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塤,紅陶刻花塤,怪獸塤,人面塤,繪龍塤……最原始的塤沒有音孔只有吹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演奏的需求,塤的音孔漸漸增多了。按音孔來分,從無音孔到有音孔,從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經有六孔塤,清代宮廷雲龍塤即是六孔塤。現代普遍流行八孔塤和九孔塤。

排簫是漢族發明使用的樂器,在新世紀音樂中可算常規樂器;在中國,從出土的文物考查,排簫應屬民族樂器。在歷史上,它有許多名字,如參差、雲簫、鳳簫等,也曾被叫做簫,但到了元朝,官方為區別於單管的簫管(洞簫),故把它命名為排簫。

骨笛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骨笛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製作,也有用仙鶴的腿骨製作的。骨笛規格不一,長短、粗細各不相同,通常比竹笛短而細,一般翅骨笛管長25厘米左右,鶴腿笛管長29厘米左右,管徑2厘米左右。管身上口密封,只留一窄縫作為吹孔,管端的背面斜開一發音孔,管身正面下部開有六個按音孔(或開成前五後一)。從約九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中出土的一批精緻骨笛,最近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分屬於賈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經專家研究已具備了四聲、五聲、六聲和七聲音階,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