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腕的放鬆。雙手的動作在合唱指揮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指揮手段。因為手的動作的表現力是非常豐富和富於表現各種情感的,能夠給人以真實、細緻和直接的感受,因此指揮的手勢及動作漂亮,則會給人以非常好的視覺享受。

在進行指揮的過有身體其它部位程中,指揮動作主要是運用手腕與小臂運動,從細節上劃分起來手腕、手掌、手指、小臂、肘部、大臂、肩部都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主要起主導作用的是手掌。但在指揮過程中只要是舉起手來,無論手的動作是在動作中還是不在動作中,手的姿勢都應使手背略高於手腕,以支持手掌及手背。在指揮過程中手型應該保持一個非常良好的姿勢,指揮時手型的狀態應該是無名指、中指、小指略微張開,大拇指、食指要保持稍微彎曲的動作,大拇指後面的手掌面應盡力與手腕能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小拇指、中指、無名指後面的手掌面應盡可能地再抬高一些,與大拇指後面的手掌面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各手指自然彎曲的程度,與在學習鋼琴過程中的狀態幾乎相同,在進行合唱指揮基本姿勢的練習過程中,要盡可能地讓每個手指的關節都明顯地表現出來。
在表現形式上手的語言是相當豐富的,食指稍微突出而五指稍微分開,可使指揮的動作相對放鬆,這種指揮動作多用於情感較為抒情的合唱作品。總之要做到合唱指揮動作的協調。
在指揮過程中手上動作的協調性是非常重要的,雙手要有合作動作,也要有分工動作。剛開始學習指揮的學生一般情況下都會運用雙手來進行練習,因此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清楚雙手對稱的動作也只是指揮動作其中的一種類型。在指揮過程中如果長時間的運用,既會很單調同時也會感到非常乏味,也不能很好地運用指揮語言來充分表現作品,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雙手動作的發揮,更不能充分表達自己所要追求的創作思想和藝術效果。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將雙手協調性的重要性向學生解釋清楚,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好地運用雙手而完成更多的任務,拓展指揮的手段,求得更好的音樂表現空間。這要求學生在掌握了最為基本的指揮動作和基本圖式以後要盡快進入雙手分工的學習過程,要掌握好雙手既要有合作動作,也要有分工動作;既能獨立工作也能分工協作這樣一種協調性,這對於能否很好運用指揮語言和準確掌握指揮藝術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指揮動作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達到指揮中的協調性,要力求在指揮動作上追求簡潔、準確、美觀,要通過簡練而又非常大方的動作使合唱隊員清楚和明白指揮的用意,以及所要表達音樂作品思想內涵及演唱感情的運用。
二、手臂的放鬆。指揮時兩手揮動的方向多為上下、左右揮動,因為受地心吸引力的影響,因此手臂在向下揮動時不宜過於用力,應保持鬆弛狀態自然下落,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狀態與效果。當手臂在很鬆弛的狀態下進行擊拍動作時,會感覺到到達「拍點」後雙手會自然地反彈回來,不是非常用力反而會出現一個好的效果。在學習指揮的過程中,指揮動作的放鬆有助於指揮動作的靈活多樣,也可以得到指揮動作的線條美,更可以做持久的指揮動作而感覺不到累。但在指揮動作中的放鬆是指不要僵硬,而並非絕對放鬆,因此作為一名指揮者在指揮的過程中應是集中而有理智的,思想上始終不能松勁。
手臂的放鬆與緊張在多數情況下都是由於肩部的放鬆與緊張狀態而造成的。在指揮動作中肩部如果不放鬆而又抬得過高,勢必會影響手腕、手掌的放鬆,在視覺效果上則給人以極不雅觀和不穩定之感。
三、雙腳站立的放鬆。雙腳站立的姿勢不宜用「立正」或者「八字」的姿勢站立,這樣很容易使身體在非常緊張的狀態下工作,最好的姿勢應是兩腳稍為分開一些,同時一腳稍微往前一些一腳稍微往後一些,這樣兩腳可以平均用力,也能使身體非常放鬆,無論站多長時間排練,雙腳都不會感到非常疲勞,同時也會很好地完成指揮動作。
當然在指揮時應該準確的跟著拍子走否則會前功盡棄的,那麼該如何跟著拍子走呢?下面就一同看看吧!
合唱指揮動作要想達到準確、放鬆、美觀大方的狀態,首先應掌握的第一個原則是必須養成在每一次擊拍時都要擊拍在「拍點」上的習慣和技巧,因為音樂在進行過程中每一拍都是從「拍點」開始,這就要求合唱指揮在音樂開始時就能很準確地將這一點做出來;其次要能很鬆弛地完成「拍點」擊拍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手腕關節的運用自始至終要保持手掌略微朝上、手心向下的手形狀,要在擊拍過程中能夠感覺到手腕關節不支持時,手腕下墜,立刻再反射彈回來的感覺,這個下墜與反射彈回來的瞬間即是「拍點」完成的過程。
音樂在表現過程中每一拍的擊拍點都是從強到弱的一個循環過程,正因為如此,所以在練習「拍點」擊拍過程中要養成一個習慣,那就是自始至終每一拍的拍子都要從「拍點」開始而不是從開始擊拍時的起點開始。在起拍的瞬間要根據作品所給出的速度力求「拍點」到位,圖式清晰準確,只有這樣音樂才能在進行過程中準確無誤而又嚴格按作品所給出的速度來進行的。如果指揮在擊拍過程中沒有「拍點」的產生,那麼合唱隊員對拍子的感覺很可能就會非常模糊而不清晰,表現作品時也一定會出現前後參差不齊的現象,那將會導致合唱隊在進入時必然是十分混亂的。因此要想準確地表現「拍點」,首先是在於手腕關節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手掌要注意平放、手心略微向上,手腕關節要支持才能準確地表現這一動作。當手腕關節放棄支持時,手腕會立刻下墜,同時立刻再反射彈上來,在這下墜與反射彈上來的瞬間,也就是「拍點」完成的過程。如果在下墜與反射的過程中出現了時間上的差距,那就無法形成點,當然也就不能稱為「拍點」。所以這就要求指揮在指揮過程中每一拍的擊拍都必須要有「拍點」的存在,每一位從事指揮專業的指揮都應具備強烈的節奏、節拍感和內在的律動關係,只有這樣當運用手的語言與合唱隊員進行交流時既能充分地表達作品,也同時能夠使合唱隊員清晰而又準確地接受所給出的節奏、節拍感,使合唱隊員在演唱合唱作品時能夠充分而又十分準確地、恰如其分地表現合唱的節奏、節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