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主義音樂是19世紀末在歐洲文化活動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種新音樂風格,是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而出現的
一種音樂流派。印象主義音樂帶有一種完全抽像的、超越現實的色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
它的音樂形式、織體、表現手法、基本美學觀點以及所追求的藝術目的和藝術效果都與古典和浪漫主義有著很大的分歧與差別。由法國作曲家C.德彪西首創。印象主義一詞借用自美術。1874年巴黎「落選者沙龍」展出畫家C.莫奈一幅題為《日出印象》的繪畫,引起嘲笑和議論,此後人們把藝術理想與表現手法大致與之相似的畫家,如E.德加、C.畢沙羅、A.西斯萊、P.A.雷諾阿稱為「印象派」。他們反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熱愛大自然,面向現代生活,採取在戶外的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的方法,在光與色的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與周圍的氣氛,對繪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印象主義一詞在音樂中首次出現於1887年,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進修時的第
2部「交卷作品」交響組曲《春天》結構不明確,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1894年其《絃樂四重奏》在布魯塞爾首演時,評論家開始用「印象主義」加以讚揚;1905年以後,此詞常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風格與他接近的音樂,不再帶有貶意。
印象主義音樂是浪漫主義音樂向現代音樂過渡的橋樑之一,雖然這一樂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紀末到
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但這種風格對於近現代音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後來二十世紀音樂中的
「表現主義」、「十二音體系」以及「序列音樂」等幾種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