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貝多芬全名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又譯路德維希·馮·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偉大音樂家;他創作的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此被尊稱為樂聖。祖父自從二十歲來到波恩就做了那裡的樂長。父親是一名擅長高音的歌手。母親出身低微,是一個廚子和女傭生的女兒,在嫁他的父親之前曾嫁過一個男傭。
4歲開始學習音樂
8歲登台演出
10歲就開始作曲
11歲就於戲院樂隊擔當成員。
12歲任宮廷首席大提琴手
13歲成為大風琴手
19歲於波恩大學旁聽哲學,開始接觸資產階級啟蒙教育。
1787年起任音樂教師。
1792年定居維也納三年後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開始創作生涯。
1796年雙耳漸漸失聰,但並未輟筆。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弗蘭德。自幼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台演出。十七歲那年,波恩宮廷大學旁聽哲學,也就是在這時與莫扎特有了短暫接觸。1792年,定居維也納,經過海頓的指引,藝術上進步飛快,三年後出版第一部作品。他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九部;歌劇《費黛裡奧》,戲劇《哀格蒙特》、《雅典的廢墟》;鋼琴曲《悲愴》、《月光曲》等等。
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位頗具創造性的作曲家。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從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貝多芬的耳鳴日夜作響,這是耳聾的前兆。貝多芬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老年耳朵失聰。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有《月光奏鳴曲》、《C小調第5交響曲》等。
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黛裡奧》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了。
貝多芬一生坎坷。因為聽力的問題,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是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創作交響曲
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湧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像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
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主要作品
偉大的作曲家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管絃樂幾十首:交響曲9部;《普羅米修斯的生民》、《愛格蒙特》等序曲;鋼琴協奏曲5首(還包括另外兩首:D大調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田園、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以及七重奏等各類室內樂共70餘部;歌劇1部《弗黛裡奧》;另有神劇1
部;彌撒曲2首、歌曲等許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