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
地震地層學中最基本的原理是:地震反射同相軸基本上是沉積等時面,而非宏觀巖性界面的反映。由此基本原理出發,可以推演出本學科的主要內容:各反射同相軸的系統中斷面表示它們反映的沉積過程的間斷,這種間斷面也具有相對等時性,即此面之上的所有沉積均比此面以下的任何沉積為新,而在上下兩間斷面之間不被間斷面隔開的地層,可視為大體上連續沉積的一個地層單元,稱為地震層序,層序的上下邊界均被間斷面或與其相當的整合面完全封閉。
層序內不同地點的沉積雖屬同時生成,但其生成環境與巖相成分可能有差異。這種差異反映在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軸的平行性、連續性、強度(振幅)、波形及顯示頻率等特性的變化上。故可從這些顯示特徵(稱為地震相)預測生成環境和巖相成分。
研究方法
地震地層學的研究方法有兩大趨向。首先,著重考慮沉積體的外形、側向接觸關係及其巖相環境等方面的對應關係,將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軸視為接近於理想的地質體的反映而較少考慮畸變。這種方法常用於區域地震資料的地層解釋,稱為區域地震地層解釋。
其次,利用物探的理論分析以及改變參數扯理和模擬方法,詳細地研究地震剖面中局部反射產生變化的地質原因。由於這種研究涉及具體巖性的解釋,常稱為巖性地震研究。又因此種研究常牽涉複雜的計算過程,往往只能限於局部地區的分析,也被稱為局部地震地層研究。
為了建立地層之間的時間關係﹐19世紀初期就形成了一些地層的基本概念。地層層序律說明地層沉積的原始位置近於水平﹐老者在下,新者在上。化石順序律認為不同的地層含有不同的化石﹐可利用不同化石特徵鑒別地層。19世紀地層學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化石逐步建立了統一的地層系統﹐就是現代所稱年代地層學。到19世紀末﹐人們發現同時期形成的地層具有不同的巖性﹐這種橫向變化導出了巖相橫變的概念。德國學者瓦爾特﹐J.把巖相橫變同海侵作用聯繫起來﹐解釋了時間界面同巖相界面的關係﹐稱為瓦爾特定律。巖相的研究說明巖性界限在多數情況下﹐並非時間界限﹐所以除年代地層學以外﹐還須建立巖性或岩石地層學。20世紀30 年代以來﹐詳細的地層和生物群的對比研究建立了生物地層學。年代地層學﹑岩石地層學和生物地層學一直是地層學中的主要分支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