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生態學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多元起源的交叉學科,既有基礎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又兼具應用面廣、實踐性強的特色。特別是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與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全社會迫切需要生態學課程能夠發揮其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中的作用。我校生態學課程經過多年的建設,目前在內容設計上已經形成,課時雖然不多,但核心內容更細,針對農科專業的特色。本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生物與環境、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四大部分,其中種群和群落部分包含的生態學關鍵理論最多,因而成為理論教學的重中之重;此外,課程的緒論部分作為介紹生態學概念、學科歷史和未來發展、生態學研究意義和途徑的總論,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非常重要,因此緒論部分也成為教師講授的重點。由於生態學是發生在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關係的科學,所以生態學教學歷來重視實踐教學。生態學野外實習教學的內容在內容上與理論課內容對應,實習的重點除了強化學生對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部分的理解外,更是強調群落和生態系統的野外調查方法等,為學生進一步深造踏入生態學研究的殿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態學教學呈現出明顯的由淺入深的層次性特點。根據生物與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複雜程度,這也是生態學發展的基本脈絡,生態學課程內容結構分為有機聯繫的5大知識模塊,依次為:1)緒論;2)生物與環境;3)種群;4)群落;5)生態系統。本課程除講授理論知識外,十分注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不僅在基本模塊(生物與環境、種群生態、群落生態、生態系統)中有大量實習內容,而且在實習課中也會重點突出生態學應用和研究案例的講授和實踐。
普通生態學課程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學授課體系。在課程教學任務師資安排方面,課程理論教學部分主講教師3名,還包括2名課程指導,其中1人為千人計劃高層次引進人才。承擔以實踐教學(實驗實習、課外輔導及科研訓練指導等)為主的教師2名,負責網絡課程、拓展資源建設及技術支持的教師2名,負責課程網站維護。師資資源配置較合理,較好地發揮了各位成員的特長,保證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外素質拓展以及教學資源建設和運行管理的需要。
課程大綱
第一章 緒論
1.1 引子
1.2 生態學概念的由來及定義
1.3 研究對像和學科分支
1.4 生態學的形成與發展
1.5 生態學研究方法概述
1.6 關於生態學與經濟社會發展
1.7 對課程學習的幾點建議
第01講 1.1 引子 → 00:07:01
第02講 1.2 生態學概念的由來及定義 → 00:05:00
第03講 1.3 研究對像和學科分支 → 00:08:32
第04講 1.4 生態學的形成與發展 → 00:17:14
第05講 1.5 生態學研究方法概述 → 00:10:19
第06講 1.6 關於生態學與經濟社會發展 → 00:21:10
第07講 1.7 對課程學習的幾點建議 → 00:10:02
第二章 生物與環境
2.1 環境與生態因子基本概念
2.2 生態因子的作用特徵(上)
2.3 生態因子的作用特徵(下)
2.4 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上)
2.5 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下)
第08講 2.1 環境與生態因子基本概念 → 00:20:59
第09講 2.2 生態因子的作用特徵(上) → 00:19:58
第10講 2.3 生態因子的作用特徵(下) → 00:30:10
第11講 2.4 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上) → 00:38:44
第12講 2.5 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下) → 00:49:15
第三章 種群
3.1 種群的概念
3.2 種群的擴散
3.3 種群的空間結構
3.4 種群統計學
3.5 種群增長模型
3.6 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動
3.7 生物入侵
3.8 外來入侵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適應
第13講 3.1 種群的概念 → 00:13:53
第14講 3.2 種群的擴散 → 00:10:32
第15講 3.3 種群的空間結構 → 00:12:12
第16講 3.4 種群統計學 → 00:17:57
第17講 3.5 種群增長模型 → 00:14:30
第18講 3.6 自然種群的數量變動 → 00:11:33
第19講 3.7 生物入侵 → 00:16:18
第20講 3.8 外來入侵生物的遺傳變異和適應 → 00:06:02
第四章 種群生活史
4.1 種群生活史
4.2 繁殖代價和權衡
4.3 繁殖策略
第21講 4.1 種群生活史 → 00:11:23
第22講 4.2 繁殖代價和權衡 → 00:11:17
第23講 4.3 繁殖策略 → 00:11:13
第五章 種內與種間關係
5.1 競爭
5.2 種內關係
5.3 種間關係
5.4 捕食作用
5.5 草食作用
第24講 5.1 競爭 → 00:10:55
第25講 5.2 種內關係 → 00:10:06
第26講 5.3 種間關係 → 00:13:11
第27講 5.4 捕食作用 → 00:09:58
第28講 5.5 草食作用 → 00:10:41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
6.1 群落的概念
6.2 群落的種類組成
6.3 群落結構
6.4 生物多樣性
6.5 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生物因素
6.6 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非生物因素
6.7 島嶼
第29講 6.1 群落的概念 → 00:13:41
第30講 6.2 群落的種類組成 → 00:12:25
第31講 6.3 群落結構 → 00:13:39
第32講 6.4 生物多樣性 → 00:14:20
第33講 6.5 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生物因素 → 00:12:09
第34講 6.6 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非生物因素 → 00:11:22
第35講 6.7 島嶼 → 00:09:27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動態
7.1 群落演替
7.2 群落演替類型
7.3 演替中結構與功能的變化
7.4 生物群落的動態-演替機制
第36講 7.1 群落演替 → 00:09:47
第37講 7.2 群落演替類型 → 00:08:36
第38講 7.3 演替中結構與功能的變化 → 00:09:49
第39講 7.4 生物群落的動態-演替機制 → 00:11:37
第八章 生態系統一般特徵
8.1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特徵
8.2 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
8.3 生態系統的類型
8.4 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第40講 8.1 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特徵 → 00:18:16
第41講 8.2 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 → 00:31:23
第42講 8.3 生態系統的類型 → 00:11:48
第43講 8.4 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 00:19:11
第九章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
9.1 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
9.2 生態系統的次級生產
9.3 生態系統中的分解作用
9.4 生態系統能流分析
第44講 9.1 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 → 00:32:59
第45講 9.2 生態系統的次級生產 → 00:07:09
第46講 9.3 生態系統中的分解作用 → 00:18:29
第47講 9.4 生態系統能流分析 → 00:37:44
第十章 生態系統物質循環
10.1 物質循環基本特點
10.2 物質循環的一般過程
10.3 重要物質的循環過程及特徵
10.4 物質循環研究案例
10.5 土壤呼吸和全球變化
第48講 10.1 物質循環基本特點 → 00:17:51
第49講 10.2 物質循環的一般過程 → 00:27:45
第50講 10.3 重要物質的循環過程及特徵 → 00:15:54
第51講 10.4 物質循環研究案例 → 00:09:52
第52講 10.5 土壤呼吸和全球變化 → 00: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