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應急管理的學理基礎》是面向有志於從事本領域研究工作的博士生及高年級碩士生的專業基礎課程,直接服務於應急管理二級學科研究生培養工作。授課教師均是相關學科領域科班出身的國內外專家學者,課程教學試圖幫同學們釐清該學科視角下國內和國外理論脈絡和發展趨勢,包括核心概念、核心學者、理論觀點及爭鳴,以及在實務領域產生的影響,也希望能夠帶領學生領略不同學科視角對於理解應急管理現象的獨特貢獻和學術魅力。
下面是這門課程的詳細介紹:
《危機管理》由呂孝禮老師講授,課程內容覆蓋了危機管理的主要理論脈絡和研究概況,指出了政治學、國際關係和公共管理視角中的危機政治、管理和決策等議題的研究脈絡。授課內容以總體概論內容導出,隨後分別圍繞危機誘因分析、研判與決策兩個議題展開。在介紹課程設計的基礎上,呂老師概述了主要理論流派,討論了深化理解危機研究的關鍵環節,並指出了危機相關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危機誘因分析部分,呂老師分別圍繞災難孵化理論、正常事故理論、高可靠性組織理論等梳理了主要脈絡和爭鳴。在危機研判與決策部分,呂孝禮講授了個體與群體認知偏誤、官僚政治與決策、專家幕僚與決策支持以及經驗與類比等議題。
韓國義老師和孔鋒老師合作講授的《災害的地理學研究》概括介紹了地理學在災害研究領域的應用和演進。課程首先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概念、核心關注點及其學科結構,特別強調了災害研究的地理學視角。其次,課程深入探討了災害地理學的核心概念及其發展,包括災害風險研究、風險分析以及氣候變化適應研究的演變。最後,該課程著眼於未來,探討了災害地理學研究的新趨勢和日益增長的研究需求。通過這門課程,學生將獲得對災害地理學研究領域的歷史脈絡、當前關注和發展方向的更全面認識,並為學生在災害管理領域的學習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公共危機溝通》課程系統梳理與深入分析了公共危機溝通的理論發展與研究現狀。課程解讀了公共危機溝通的涵義、目標,辨析了其與風險溝通、危機溝通等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差異。課程內容涵蓋了公共危機溝通的重要理論及其在研究中的應用。特別地,課程聚焦於應急管理、公共衛生、公共關係、媒體傳播這四個與公共危機溝通密切相關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對於每個領域,課程深入探討了其危機溝通的基礎知識、核心理論及其在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包括理論的產生背景、主要內容、優勢與局限等。此外,通過對現有理論與研究的回顧與總結,課程還對公共危機溝通領域的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習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公共危機溝通及其相關現象,激發對該領域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與創新,從而為學習者在危機溝通領域的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
林鴻潮老師的《緊急權力的正當性與應急法治模式》深入討論了緊急權力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探究了人民服從緊急權力的功利主義理由、緊急權力的不同類型及其合理化和正當化的過程。此外,課程進一步分析了緊急權力與社會信任的構建,以及如何通過法治原則轉化緊急權力為合法行為的機制。通過批判性地審視現有的應急法治模式並提出基於反思理性的新程序法,林老師旨在構建一個既能有效應對緊急情況又能保障公民權利和社會正義的法治框架。這門課程將幫助學生理解在危機情況下權力使用的複雜性,以及如何通過法治途徑確保緊急權力的適當運用和社會的整體福祉。
朱滸老師的《中國災害治理體系的歷史演變與中華文明的賡續》提供了對中國災害治理體系的深刻理解。課程討論了自然史視野下自然與環境的歷史,以及自然科學的非人文化傾向。同時,課程講述了災害視野下的中華文明史,包括中國災荒的歷史記錄、災荒對社會的深度影響以及環境變動與經濟區轉換的關係。此外,課程還分析了中國歷史上的防災、減災、救災機制,包括積貯觀念、倉儲系統、濟困思想、慈善事業、水利工程、災害預警、荒政體制及民間賑災事業的發展。這門課程有助於學生瞭解對中國災害治理傳統及其演進過程的知識,認識到這些治理機制如何與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在中華文明中的獨特地位和重要性。
游景然老師的《組織韌性概念以及對未來研究實踐工作的影響》深入探討了組織韌性的多維概念。課程首先詳細回顧了韌性概念在不同學科的發展以及組織韌性的理論的發展歷程,包括威脅剛性理論、常規事故理論、高可靠性組織理論、心理資本模型、商業韌性創新模式和供應網絡鏈韌性設計原則等關鍵理論。同時,課程對組織韌性的定義進行了全面闡述,包括其特徵、場景、屬性、評估和模型定義,明確了組織韌性的環境背景。本課程強調了組織在面對挑戰和變化時,如何通過韌性策略保持其穩定性和發展能力,對於學習如何構建和評估韌性組織具有重要意義。
張巧運老師的《災難的人類學研究》通過獨特的人類學視角探討災難及其社會影響。課程講述了災難人類學的發展歷史、災難的定義,田野民族志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課程還介紹了人類學對災難的社會文化肇因、脆弱性、韌性的研究,以及災害認知和應對的基本路徑。通過對災害風險認知的社會支持和文化邏輯、受災行為與回應模式的分析,課程深入探討了災後恢復重建和社會變遷過程中的關鍵人類學問題,包括重建與發展中的權力關係、身份塑造、文化敏感性,以及社會的變遷。這門課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災害研究的新視角,還強調了人類學方法在理解和應對災害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單元
1 第一章 危機管理
2 第二章 災害的地理學研究
3 第三章 危機與風險溝通
4 第四章 緊急權力的正當性與應急法治模式
5 第五章 中國災害治理體系的歷史演變與中華文明的賡續
6 第六章 組織韌性概念以及對未來研究實踐工作的影響
7 第七章 災難的人類學研究
課程列表
名稱 時間長度
第01講呂孝禮《危機管理》 02:57:43
第02講韓國義&孔峰《災害的地理學研究》 02:12:21
第03講鍾瑋《危機與風險溝通》 02:53:25
第04講林鴻潮《緊急權力的正當性與應急法治模式》 02:43:20
第05講朱滸《中國災害治理體系的歷史演變與中華文明的賡續》 02:55:57
第06講游景然《組織韌性概念以及對未來研究實踐工作的影響》 02:12:50
第07講張巧運《災難的人類學研究》 02:5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