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Resource Recycl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化工與製藥類(化工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2]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工程數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學、資源科學、經濟學等方面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系統掌握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產業生態學、廢棄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與工程、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技術、清潔生產與能源審計、循環經濟理論與產業發展、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理論與政策、能源管理工程、碳匯原理與技術等專業知識,具備從事資源循環利用的設計施工、規劃管理、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設置背景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是為了滿足中國國家節能減排,低碳經濟及循環經濟等戰略型新興產業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在2010年設立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涉及環境科學、經濟、管理等諸多學科交叉與融合。採用課程教學與基地實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人才培養。
[6]
發展歷程
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公佈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新設置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專業代碼為080218S,為在少數高校試點的目錄外專業,修業年限為四年,學位授予門類為工學。
[10]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將原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代碼080218S)與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代碼080210W)合併為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1303T,屬化工與製藥類專業。
[7]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1303T,屬化工與製藥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學制為四年。
[2]
培養目標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人文和科學素養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質,具備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在化工、資源、能源、冶金、環保、材料以及生物、醫藥、食品、信息與國防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運行與技術管理、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等工作的人才。
[1]
培養規格
學制與學位
學制:4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四年制本科專業的總學分為140~180學分,包含理論教學及各類實踐教學環節。各高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調整。 [1]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統-要求執行。
2、業務知識與能力
具有專業所需的數學、化學和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知識,掌握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相關的工程基礎知識。
具有運用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基礎知識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具有系統的工程實踐學習經歷,瞭解專業的發展現狀和化工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發展動態。
掌握典型化工過程與單元設備的操作、設計、模擬及優化的基本方法。
具有創新意識和對化工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與設計的基本能力。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瞭解中國國家對化工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遵循責任關懷的主要原則;瞭解化工生產事故的預測、預防和緊急處理預案等,具有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初步能力。
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科特點、行業和區域特色以及學生髮展的需要,吸收企業或行業專家的意見,在上述業務要求的基礎上,強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3、體育方面
掌握體育運動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衛生習慣,達到中國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課程列表
名稱 時間長度
第01講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緒論(一) 00:20:10
第02講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緒論(二) 00:24:09
第03講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緒論(三) 00:17:27
第04講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緒論(四) 00:24:29
第05講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緒論(五) 00:18:36
第06講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緒論(六) 00:25:57
第07講 資源循環科學基礎原理(一) 00:20:22
第08講 資源循環科學基礎原理(二) 00:20:25
第09講 資源循環科學基礎原理(三) 00:24:48
第10講 資源循環科學基礎原理(四) 00:22:15
第11講 資源循環科學基礎原理(五) 00:20:06
第12講 資源循環工程技術基礎(一) 00:23:36
第13講 資源循環工程技術基礎(二) 00:18:52
第14講 資源循環工程技術基礎(三) 00:24:50
第15講 資源循環工程技術基礎(四) 00:21:03
第16講 資源循環工程技術基礎(五) 00:15:02
第17講 資源循環工程技術基礎(六) 00:20:38
第18講 資源循環工程技術基礎(七) 00:21:29
第19講 資源循環工程技術基礎(八) 00:20:12
第20講 資源循環工程技術基礎(九) 00:25:54
第21講 工業原材料和部品循環利用技術(一) 00:18:55
第22講 工業原材料和部品循環利用技術(二) 00:19:54
第23講 工業原材料和部品循環利用技術(三) 00:19:11
第24講 工業原材料和部品循環利用技術(四) 00:23:59
第25講 工業原材料和部品循環利用技術(五) 00:23:07
第26講 工業原材料和部品循環利用技術(六) 00:20:07
第27講 工業原材料和部品循環利用技術(七) 00:18:51
第28講 工業原材料和部品循環利用技術(八) 00:24:05
第29講 工礦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一) 00:16:55
第30講 工礦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二) 00:21:25
第31講 工礦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三) 00:24:58
第32講 工礦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及其技術(四) 00:20:17
第33講 工礦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五) 00:21:26
第34講 工礦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及其技術(六) 00:21:53
第35講 工礦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七) 00:26:36
第36講 能源利用與大氣污染(一) 00:17:24
第37講 能源利用與大氣污染(二) 00:18:28
第38講 能源利用與大氣污染(三) 00:20:02
第39講 能源利用與大氣污染(四) 00:25:04
第40講 能源利用與大氣污染(五) 00:19:41
第41講 基於生物質的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一) 00:25:08
第42講 基於生物質的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二) 00:21:59
第43講 基於生物質的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三) 00:23:52
第44講 基於生物質的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四) 00:29:24
第45講 基於生物質的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五) 00:20:43
第46講 基於生物質的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六) 00:21:12
第47講 基於生物質的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七) 00:18:40
第48講 水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一) 00:23:26
第49講 水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二) 00:26:37
第50講 水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三) 00:20:05
第51講 水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四) 00:23:31
第52講 水資源循環利用及其技術(五) 00:21:31
第53講 資源循環利用實踐(一) 00:20:45
第54講 資源循環利用實踐(二) 00:20:54
第55講 資源循環利用實踐(三) 00:19:13
第56講 資源循環利用實踐(四) 00:20:20
第57講 資源循環利用實踐(五) 00:20:03
第58講 資源循環利用實踐(六) 00:20:01
第59講 資源循環利用實踐(七) 00:19:35
第60講 資源循環利用實踐(八) 00:22:34
第61講 資源循環利用實踐(九) 00:27:11
第62講 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思想(一) 00:20:35
第63講 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思想(二) 00:20:38
第64講 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思想(三) 00:18:59
第65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一) 00:17:17
第66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二) 00:17:31
第67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三) 00:20:49
第68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四) 00:18:46
第69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五) 00:19:30
第70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六) 00:19:42
第71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七) 00:19:22
第72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八) 00:23:55
第73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九) 00:24:40
第74講 資源循環管理與評價(十) 00:2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