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營養學是關於食物中營養素的性質,分佈,代謝作用以及食物攝入不足的後果的一門科學。臨床營養學中的營養素是指食物中能被吸收及用於增進健康的化學物。某些營養素是必需的,因為它們不能被機體合成,因此必須從食物中獲得。對患者來說,合理平衡的營養飲食極為重要。「醫食同源,藥食同根」,表明營養飲食和藥物對於治療疾病有異曲同工之處。合理的營養飲食可提高機體預防疾病、抗手術和麻醉的能力。理平衡的營養飲食對患者極為重要。故營養科又有「第二藥房」之稱。合理平衡的營養,不僅可以增強患者的免疫能力,預防疾病發生和發展,而且還可以提高患者對手術和麻醉的耐受能力,減少術後併發症,降低醫療成本,縮短住院時間,有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臨床營養學是營養學的重要組成成份,而且隨著臨床醫學與營養科學的迅速發展,使這兩個領域的聯繫更為密切,臨床營養學不只是營養缺乏病的防治,也不僅限於疾病的營養治療,其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它覆蓋了營養因素在發病過程中的機制,營養與機體對疾病抵抗力的關係以及營養在預防、防治、治療、康復和保健中的作用諸方面。近年來由於腸內、腸外營養支持在醫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為臨床醫學家所公認,使臨床營養學的重要性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又因從醫療需要出發,瞭解疾病發病過程中的營養因素及其對營養代謝的影響至關重要,故對於營養素功能與食物中其他成分的生物效應又有了不少新的認識,這就推動營養學在宏觀上想流行病學、微觀上向分子生物學融合發展,使營養學的基礎理論和實際運用均上了個新的台階。在這樣的背景下,臨床營養學作為一門學科,包括了許多新的內容,已超出過去的範疇,成為營養學中的重要領域之一。
為治療或緩解疾病,增強治療的臨床效果,而根據營養學原理採取的膳食營養措施。又稱治療營養。所採用的膳食稱治療膳食,按其功用分為治療膳和實驗膳。
治療膳是針對特定病種和不同病情而編製的各種食譜,其基本形式有4種:
1一般治療膳。分普通飯、軟飯、半流質膳和流質膳。普通飯適用於不發熱、消化器官正常、無特殊膳食限制和恢復到一定程度的病人,1日3餐。軟飯為切碎煮軟易消化的膳食,適用於微熱、牙齒不好或消化功能欠佳及恢復初期的病人,1日4餐。半流質膳主要用於發熱、消化道疾病、術後不能咀嚼等病人,絕對避免粗、硬、纖維質食物,1日6—7餐。流質膳食特點是全流質、易下嚥,營養素不能滿足需要,必要時須另補,只能短期使用,適用於高熱、體弱、病情重、口腔限制或需使胃腸休息的病人,每2—3小時進餐一次。
2鼻飼和管飼膳。昏迷或不經口進食但無咽喉與食管疾患和嘔吐者,可鼻飼。食物不能通過咽喉、食管,而由胃腸造瘺插管直接送入胃腸,為胃腸造口管飼。
3要素膳。又稱化學元素膳或配製膳。用純營養素配製的溶液或懸浮液,不須消化,殘渣極少,基本能滿足需要的各種營養素,簡單方便,不引起感染。主要適用於消化道瘺、嚴重的腸炎、慢性腹瀉、短腸綜合征、胰腺炎或功能障礙等病人及嚴重創傷燒傷下的超高代謝、慢性營養不良、術前準備及術後護理等。不宜用於3個月以內的嬰兒、腸切除後殘留過短的術後早期、有代償性應激和腸梗阻病人的早期及其他極度虛弱病人。
4靜脈營養。又稱胃腸外營養。通過靜脈注射補給病人營養素。作為主要治療的適應症有腸瘺、腸道炎性疾患、急性腎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等。作為輔助治療的適應症有術前恢復營養狀態、術後輔助治療、不能經口進食、昏迷、神經性厭食或拒食等。
試驗膳是應某些臨床檢驗需要而規定的特殊膳食。如胃腸潛血檢驗用的潛血檢查膳(不含血紅素、葉綠素的食物)。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臨床營養原則,如高血壓病患者,體重超重者按每週1—1.5千克減重,合併高脂血症和冠心病者限制脂肪量尤其是動物脂肪量,減少膽固醇攝入量,多採用植物油,糖耐量降低者限制熱量,減少糖類,限制食鹽至每日2—6克。
另外,某些疾病特異地與某些食物或其所含成分有關,如苯丙酮酸尿症病人先天性缺乏苯丙氨酸羥化酶,以致苯丙氨酸及其衍生物積聚於體內而致腦損傷,對這些病人的營養治療要制備相應的不含這些食物及其特定成分的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