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會員中心 我的購物車 線上留言 付款說明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退出登入   

首次訂購請先參閱訂購說明〕 非會員可直接訂購

購物車   線上留言     免費課程  


課程(名稱.編號)簡索

 

  帳  號:  

  密  碼:  

 
    
            關於我們
            課程說明
            訂購說明
            付款說明

       領導藝術.綜合管理
       人力資源.企業培訓
       職務能力培訓系統班
       銷售實戰.市場行銷
       職場技能.個人成長
       Office白領辦公達人
       財經金融.投資理財
       語言學習.出國留學
       中國大陸證照培訓
       資格考試.考証培訓
       文化.生活.興趣.保健
       生產管理.採購物流
       移動開發
       前端開發
       後端開發
       數據庫.服務器
       網頁平面設計
       雲計算.大數據
       網絡營銷推廣
       自然學科
       工程技術學科
       經濟管理學科
       醫.藥.農.林學科
       法律 學科
       計算機工程學科
       哲學.歷史學科
       文學.藝術學科
       教育社會學科
       外語 學科
       醫藥農林
       哲學歷史
       文學藝術
       工程技術
       基礎科學
       經管法學

目前位置:首頁 > 【大學教育課程】 > 教育社會學科 > 公共關係|社會科學


課程名稱:     民俗學原理
課程編號: SR_1921 系列: (大學)學術課程
授課學校: 遼寧大學

授時:

全 60 講

授課語言: 中文

光碟版:

 1   片教程光碟(flv檔)

其他說明: ..........
簡      介: 本系列全面綜合運用了我國多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典型實例,科學論證了民俗構成、民俗養成、民俗控制、民俗符號、民俗傳承等重大理論,充分論證了我國多民族民俗多姿多..........
光碟版: NT$ 330 購 買:
訂購說明: ◎優惠期間中!各版本為均一價,請於結帳時註明
◎網路版→檔案複查中,暫不提供
◎光碟版→各國(地區)暫不提供光碟配送服務
下載版→由Google 雲端硬碟下載,(請備記 Gmail帳號)
      訂購多套另附--贈送課程
              喜歡這門課程嗎?按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吧!

                    

   

 

        本系列全面綜合運用了我國多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典型實例,科學論證了民俗構成、民俗養成、民俗控制、民俗符號、民俗傳承等重大理論,充分論證了我國多民族民俗多姿多彩的形態及民族理論的重要價值與意義。作者不僅對各民族傳統風俗習慣給予特別關注,更重要的還有對各民族傳統習俗中的控制性特徵進行了深刻解剖,揭示了許多古老慣習對民族發展進步的束縛,從而論證了移風易俗的迫切重要性。特別是民俗主體論原理、民俗控制性原理,對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及指導民族政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民俗學

        民俗學起源 民俗學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但是,民俗學(folklore)一詞卻是1846年才由湯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學在德國被稱為人民學(volkskunde),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被稱為大眾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學(popular literature)。1846年,在寫信《雅典娜神廟》雜誌的信中,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提出用folklore一詞來概括此一新興的學科。從此以後,民俗學風靡歐洲。

        研究範圍 民俗學研究涉及的領域,隨著時間的發展也越來越廣泛,今天在有些國家已經擴展到全部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從社會基礎(經濟活動)和相應的社會關係,到上層建築的各種制度和意識形態,大都附有一定的風俗行為和有關的心理活動,盡管它們之間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如過去各種勞動的組織、操作的表現形式、技術特點和所附著的信仰,以及過去社會中的宗教廟會,村落和宗族的各種習慣、規例等,都是民俗現象。至於各地的年節風俗,如中國傳統的新年、元宵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除夕等歲時活動,人們一生中所奉行的誕辰、成年式、結婚、 喪葬等儀禮,以及各種民間賽會、文學藝術活動,從來就被列在風俗、習尚之中。

        民俗運動 中國民俗學運動的發端,與蔡元培、魯迅等的提倡密切相關。蔡元培是我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17年至1922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倡科學與民主,廣聘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劉半農進步學者及其它著名學者使北大面貌煥然一新,後調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仍繼續倡導他的進步主張,對中國民俗學運動有著重要的啟蒙、指導和推動作用。從20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半個世紀中,婁子匡、鄧師許、楊成志、楊坤、汪玢玲諸學者。都對我國民俗學運動進行過分期論述:由於寫作作時間過早,鄭師許在 1935年只分為兩個時期(他稱為「時代」),即「民國七年時北京大學為開闢草萊時代,民國十六七年至二十二年時廣州中山大學的耕耘播種及開花結實時代;楊成志、婁子匡、汪玢玲都分為北大、中大、杭州三個時期;楊坤寫於1948年的《我國民俗學運動史略》卻分為多達五個時段,即1922-1925年的北大起源時明,1928-1930年的廣州中大全盛時期、1930——1935年的杭州衰微時期、1936-1937年的復興時期和「近九年來北平的民俗學研究」。只有中國民俗學運動發展到一個較長的歷史時間內,我們才能站在時代的高處來進行回顧、梳理、求得較為客觀的、符合實際的分期法。
 

 

 

民俗的屬性


        民俗的根本屬性是模式化、類型性,並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屬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個別的,自然是一定範圍內共同的,這就是民俗的集體性:民俗是群體共同創造或接受並共同遵循的。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就是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諸實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為多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變異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一個文本權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髮不爽地被重複,在千變萬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了變化。這種差異表現為個人的,也表現為群體的,包括職業群體的、地區群體的、階級群體的,這就出現了民俗的行業性、地區性、階級性。如果把時間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個時代對以前的民俗都會有所繼承,有所改變,有所創新。這種時段之間的變化就是民俗的時代性。

 

 

關於民俗構成的說明
        民俗學面對複雜紛亂的民俗事象,首先準確瞭解自己的對象,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有關民俗學對像、範圍的沒完沒了的爭論中,為什麼不把各自認為是「對像」的那些民俗本身拿來作出解剖和分析,卻過多地在名詞術語的含義上各說各的理呢?當我們已經把「對像」認定以後,自然有許多角度供我們選擇,去審視這個「對像」,於是出現了多角度的研究,出現了許多學科來研究民俗學科的「對像」.最後得出許多學科的結論,這當然是很有意義的。但是,民俗學自身如何解析面對的「對像」,也就是對民俗的「本體」給予民俗學的理解,似乎更有最現實的學科需要的意義。於是,把民俗放到一個適當的視點上,盡可能清楚地看看它是怎樣構成的,大概比用猜想代替論證考究民俗的發生或起源更加實際一些。

 

        從上古先民到現代俗民,從群體到其中的個人,究竟是怎樣編製、傳習並在生活實踐中不停地運用民俗的?瞭解了它的構成,大概對民俗為什麼存在於人類社會與文化之中的價值和意義才有更清楚的認識。在這一章裡,先從構成民俗的材料談起,一直談到怎樣用民俗素構成民俗鏈,形成民俗系列和系統。然而,先民們和現代俗民們在動用那些構成民俗的原始材料時,究竟又是怎樣把原材料作為代碼去表現他們的民俗意願呢?這同樣是個民俗構成(或民俗結構)的微觀研究問題。由於這個問題涉及的方面既廣泛又細微,所以把它擴展成為獨立篇章,放到「民俗符號論」中探討了。它將和這裡的民俗構成研究互相關照,這樣才有可能對民俗的形成有一個比較合理的瞭解。

        這裡探討民俗構成是以把民俗看做是來源於歷代俗民的日常生活實踐作為基礎的。歷代俗民的生存願望與生活需求是民俗得以產生、傳習、保存、應用的基本動因,只要人們的生存願望得不到實現,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不停頓地動用各種民俗形式表達這種願望和需求,即使世世代代也難以得到實現和滿足,人們也樂此不疲。

 

 

          全 60 講   每講授時 依列表各章節配置     總授課時間:   1490 分鐘
第01講 民俗主體論(一) 00:21:57
第02講 民俗主體論(二) 00:26:15
第03講 民俗主體論(三) 00:24:07
第04講 民俗主體論(四) 00:23:30
第05講 民俗主體論(五) 00:25:15
第06講 民俗主體論(六) 00:25:05
第07講 民俗主體論(七) 00:23:45
第08講 民俗主體論(八) 00:25:37
第09講 民俗主體論(九) 00:27:14
第10講 民俗主體論(十) 00:26:24
第11講 民俗主體論(十一) 00:26:17
第12講 民俗主體論(十二) 00:25:28
第13講 民俗主體論(十三) 00:26:02
第14講 民俗主體論(十四) 00:26:42
第15講 民俗主體論(十五) 00:26:14
第16講 民俗主體論(十六) 00:26:07
第17講 民俗控制論(一) 00:24:17
第18講 民俗控制論(二) 00:24:33
第19講 民俗控制論(三) 00:23:49
第20講 民俗控制論(四) 00:23:33
第21講 民俗控制論(五) 00:23:33
第22講 民俗控制論(六) 00:22:20
第23講 民俗控制論(七) 00:23:54
第24講 民俗控制論(八) 00:21:17
第25講 民俗控制論(九) 00:22:17
第26講 民俗控制論(十) 00:22:21
第27講 民俗控制論(十一) 00:24:34
第28講 民俗控制論(十二) 00:20:40
第29講 民俗控制論(十三) 00:26:17
第30講 民俗控制論(十四) 00:23:00
第31講 民俗控制論(十五) 00:24:30
第32講 民俗控制論(十六) 00:26:42
第33講 民俗控制論(十七) 00:28:54
第34講 民俗控制論(十八) 00:27:55
第35講 民俗符號論(一) 00:21:34
第36講 民俗符號論(二) 00:26:24
第37講 民俗符號論(三) 00:26:08
第38講 民俗符號論(四) 00:24:54
第39講 民俗符號論(五) 00:23:49
第40講 民俗符號論(六) 00:25:08
第41講 民俗符號論(七) 00:26:37
第42講 民俗符號論(八) 00:26:58
第43講 民俗符號論(九) 00:26:32
第44講 民俗符號論(十) 00:25:35
第45講 民俗符號論(十一) 00:25:09
第46講 民俗符號論(十二) 00:23:34
第47講 民俗符號論(十三) 00:22:36
第48講 民俗符號論(十四) 00:23:38
第49講 民俗符號論(十五) 00:25:29
第50講 民俗符號論(十六) 00:23:57
第51講 民俗符號論(十七) 00:24:25
第52講 民俗符號論(十八) 00:21:56
第53講 民俗符號論(十九) 00:24:28
第54講 民俗符號論(二十) 00:25:40
第55講 民俗符號論(二十一) 00:24:16
第56講 民俗符號論(二十二) 00:26:12
第57講 民俗傳承論(一) 00:26:46
第58講 民俗傳承論(二) 00:25:00
第59講 民俗傳承論(三) 00:26:28
第60講 民俗傳承論(四) 00:26:28
課程編號 課 程 名 稱 集 數(全) 主講人(單位) 課程系列
  SR_1921  民俗學原理  全 60  集  遼寧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SR_1920  民俗學  全 46  集  北京師範大學 大學學術課程 
table>

  易學族課程網    http://www.estu.com.tw/  
    易學族自學網   http://www.estucourse.com/
電子信箱:   estuLearn@gmail.com     
               Copyright © 2017 Es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