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啓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相傳經歷了有巢氏 [1-2]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2-4]
,《先秦史》載:“吾國開化之跡,可徵者始於巢、燧、羲、農。” [5]
;到中國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發展以來,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2] [4]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着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繫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户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户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户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告訴射手調心靜氣,從身心兩方磨練來提高技藝,而不是怨恨超過自己的強手。這樣,對手就不再是仇敵,而是推動自己長進的“另一隻手。
《射義》還引用《論語·八佾》的一段話,説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當射箭的時候,相互揖禮而後登高;射畢走下堂來,再作揖飲酒。強弓精箭,曾是漁獵為生的古代日本人最具殺傷力的兵器。江户時代的日本因為德川幕府統治集團的需要出現了不以殺伐為目的的“文射”,射箭從此而演繹成了張弓搭箭、競射飲酒的娛樂文化,日本的社會從此誕生了君臣之義、長幼之序。中華古代禮儀與《禮記》對世界的影響不勝枚舉。“禮”乃中華文明與傳統思想的精髓。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中國文化的核心
哲學家熊秉明説,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 [6]
而評論家王進玉則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應該是眾多中華優秀文化思想的集合與提煉,其核心的核心,也仍舊是優秀文化思想精華的精華,絕非書法,書法只是眾多載體和外在表現形式之一。
[7]
中國功夫
李小龍動作標記
眾所周知,中國功夫片從李小龍時代開始傳播到國外,許多現代西方人從李小龍身上開始認識中國文化。如今,李小龍已成為一個功夫偶像、文化偶像和精神偶像,他的傳奇人生成為跨文化傳播的經典範例。
李小龍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武術宗師,他一生許下並實現了三樁宏願:讓中國功夫走向世界,將中國電影帶入世界市場,自創一門武術。現代西方人對中國武術與中國電影的認識幾乎都是從李小龍開始。
[8]
作為一個武者,李小龍終其一生都在為研究和發揚武術傾情盡力。勤習中國拳術,鑽研外國拳,李小龍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融合各國多種門派諸多拳法的精華,武藝進展神速,並創立了截拳道。他在美國開國術館傳播詠春拳和截拳道,在各種演講中講述自己對中國武術的理解,跟世界各地的武術精英比武交流.
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日本
日本武士刀是由唐刀演化而來,日本的音樂、建築學習了大量中國的古曲和建築樣式(特別是唐代)。中國的茶文化從宋代時期由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帶回日本並遍種日本,由此茶文化在日本發展起來
韓國
《四書五經》
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
新加坡
禮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課程列表
名稱 時間長度
第01講 中國文化通論之導論(一) 00:23:31
第02講 中國文化通論之導論(二) 00:26:11
第03講 中國文化通論之導論(三) 00:31:36
第04講 中國的宗法制度(一) 00:25:37
第05講 中國的宗法制度(二) 00:25:12
第06講 中國的宗法制度(三) 00:28:44
第07講 中國的科舉制度(一) 00:25:11
第08講 中國的科舉制度(二) 00:26:34
第09講 中國的科舉制度(三) 00:30:46
第10講 中國的科舉制度(四) 00:24:53
第11講 中國的科舉制度(五) 00:23:52
第12講 中國的科舉制度(六) 00:20:22
第13講 中國的科舉制度(七) 00:20:00
第14講 中國的服飾文化(一) 00:22:13
第15講 中國的服飾文化(二) 00:24:02
第16講 中國的服飾文化(三) 00:22:17
第17講 中國的服飾文化(四) 00:22:44
第18講 中國的服飾文化(五) 00:23:45
第19講 中國的服飾文化(六) 00:24:02
第20講 中國的服飾文化(七) 00:24:21
第21講 中國的服飾文化(八) 00:30:08
第22講 中國的飲食文化(一) 00:26:26
第23講 中國的飲食文化(二) 00:25:02
第24講 中國的飲食文化(三) 00:29:02
第25講 中國的飲食文化(四) 00:26:04
第26講 中國的飲食文化(五) 00:25:21
第27講 中國的飲食文化(六) 00:28:01
第28講 中國的飲食文化(七) 00:19:08
第29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一) 00:21:46
第30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二) 00:21:13
第31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三) 00:20:30
第32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四) 00:22:10
第33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五) 00:23:53
第34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六) 00:22:46
第35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七) 00:22:38
第36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八) 00:22:05
第37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九) 00:24:10
第38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十) 00:24:30
第39講 中國的建築文化(十一) 00:21:20
第40講 中國的交通文化(一) 00:22:01
第41講 中國的交通文化(二) 00:22:43
第42講 中國的交通文化(三) 00:20:46
第43講 中國的交通文化(四) 00:22:15
第44講 中國學術(一) 00:22:18
第45講 中國學術(二) 00:22:42
第46講 中國學術(三) 00:21:49
第47講 中國學術(四) 00:24:20
第48講 中國學術(五) 00:23:40
第49講 中國學術(六) 00:22:32
第50講 中國學術(七) 00:22:21
第51講 中國學術(八) 00:2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