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呈現給世界的一個奇跡,那麼,在轉型期社會,總體穩定的社會狀態與經濟增長協調並存就是中國正在為人類探索的一條新道路。
「中國社會一直有極強的自我調適能力及自我應變能力。這是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5000年歷史不曾中斷的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杭生表示,這種極強的自我調適能力,自新中國誕生以來,經受了60多年的考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嚴峻考驗。
以研究「中國模式」在中國學術界享有盛譽的鄭杭生認為,有能夠把全國民眾凝聚在一起的堅定不移的共同目標,是中國這種極強自我調適能力的突出表現。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切合民眾需要的發展目標。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以農村包圍城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解放生產力、致力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國全面推行市場化改革,堅持對外開放,活躍城市經濟,使「中國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本世紀以來,中國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公平正義,致力於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
堅定的共同目標的提出,極大地凝聚了中國民眾對政府與社會的信心與信任,保證了經濟快速增長目標的實現,同時也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從「加快發展」轉向「科學發展」,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也是中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協調並存的重要保證。胡鞍鋼認為,近些年,中國強調協調發展的原則,逐步縮小地區差距;統籌城鄉發展,使主要社會保障覆蓋城鄉人口。而共享發展的原則,努力使中國全體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及發展機會,大家能夠共同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這些措施都為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保持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央黨校博士生導師吳忠民說,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中國政府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在戰勝「非典」中,在汶川大地震中,在應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充分顯示出來。這種對危機的控制能力使中國可以應對各種不利於自己的困難,有效化解社會危機與矛盾,保證社會的穩定運行。
與輝煌的經濟成就一樣,中國現存的尖銳的社會矛盾同樣引起世界矚目。增長與穩定,成為一道急需中國政府破解的有相當難度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