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前位置:首頁 >
【大學教育課程】 > 工程技術學科 > 機械|儀表|工業|測繪 |
|
|
課程名稱: 人因工程學 |
|
課程編號: |
SR_2613 |
系列: |
(大學)國家級課程 |
授課學校: |
東北大學 |
授時: |
全 60 講 |
授課語言: |
中文 |
光碟版: |
3 片教程光碟(flv檔) |
其他說明: |
.......... |
|
簡 介: |
人因工程學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即人的因素工程學,是研究人-機-環境三者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多學科交叉.......... |
|
光碟版: |
NT$ 980 元
|
購 買: |
|
訂購說明: |
◎優惠期間中!各版本為均一價,請於結帳時註明
◎網路版→檔案複查中,暫不提供
◎光碟版→最低出貨量為二套(免運費)。
◎下載版→檔案複查中,暫不提供 訂購多套另附--贈送課程
|
|
喜歡這門課程嗎?按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吧!
|
 |
 |
 |
|

|
一、人因工程學課程特點
人因工程學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即人的因素工程學,是研究人-機-環境三者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多學科交叉性應用學科,是工業工程的重要研究領域。人因工程學科在發展過程中有機融合了生理學、心理學、醫學、衛生學、人體測量學、勞動科學、系統工程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和成果,形成自身的理論體系、研究方法、標準和規範,研究和應用範圍廣泛並具有綜合性。人因工程學科特點決定了該門課程的特點:
(1)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相關課程有交叉性和依存性;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3)依據人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人-機-環境系統設計。
二、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1)本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
人因工程學是工業工程專業4門核心課之一,主要講授人-機-環境系統優化設計方法。關注系統效益、效率,以及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本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為:
1)本課程是工業工程專業學生進行生產或服務系統設計、設置和改善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2)本課程最能體現工業工程學科以人為中心的特點,通過學習,可使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突出人的主體地位的專業意識和素養。
3)是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本課程具有較強的知識交叉性和實踐性,在完成系統設計和改善過程中,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人因工程及相關學科知識創新性地解決生產或服務系統中的實際人因問題。因此,是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2)課程教學目標
1)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從工程的角度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的特點,對人與機具、環境相互關係有比較全面瞭解和認識,掌握人的行為方式、工作能力、作業限制等特點,並能從適合於人的角度出發,對工程設計、工作安排、環境設計及現場佈局等提出科學的建議和要求,為人-機-環境系統提供最佳方案。
2)通過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能力,獨立思考和科學思維能力,成為有思想、會學習、能創新的高素質創新型的工業工程人才。
|

|
人因工程學概述
本模塊屬於緒論內容,從人因工程學科的定義與命名開始,介紹人因工程學科的起源與發展、研究內容與應用領域、研究方法和步驟,以及與相關學科的關係。學習本模塊可以對人因工程的學科狀況有總體的理解和把握,為後續學習奠定基礎。
微氣候環境
微氣候環境是重要的作業環境。本模塊主要介紹微氣候要素及其相互關係,人體對微氣候條件的感受與評價方法,微氣候環境對人的生理及心理影響,以及如何改善微氣候環境。
學習的目的是學會運用微氣候評價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指出問題,提出改善方案,為作業者創造一個能充分發揮作業能力的條件。
照明壞境
工作場所的照明環境與工作效率、視覺疲勞及安全事故有密切的聯繫,因此應設計良好的照明環境。本模塊將重點介紹照明環境的度量方法、照明與視覺疲勞、作業效率和事故的關係,國內外照明衛生標準,以及照明環境的設計、優化和改善措施。
色彩環境
色彩在生產系統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工作面、設備、工位器具、房間、地面等都涉及到色彩的運用問題。本章從色彩構成要素及表示方法入手,介紹色彩調節的的基本知識,包括色彩混合、色彩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國家安全色、色彩調節方法及在作業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噪聲環境
噪聲對人的生產和生活有較大的影響,車間噪聲強度是環保部門重點監控指標。本模塊介紹了聲壓、聲壓級、聲壓級的合成、頻譜分析等聲音基本物理量,以及人耳對聲音的主觀感覺。在此基礎上提出噪聲的概念與分類,系統介紹噪聲對人的影響,噪聲評價指標、噪聲標準及噪聲控制措施。
空氣環境
空氣污染是人體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瞭解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的主要污染物種類及其危害進而控制污染物排放是環境設計和改善的重要內容。本模塊主要內容是空氣污染物的種類、來源及對人體的危害;空氣污染物濃度及相關標準,粉塵、CO2對人體機能的影響和車間空氣調節。
體力工作負荷
體力作業過程中作業負荷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到作息制度的安排。本模塊主要介紹人體活動力量與耐力、體力工作負荷的測量方法,以及三種不同狀態的能耗計算方法、氧耗規律、相對代謝率計算方法;最後,介紹勞動強度分級方法及體力疲勞消除措施。
人的信息處理系統
本模塊主要介紹人的信息處理系統模型;感知系統的信息存儲、加工和信息傳遞;中樞系統的信息加工,包括信息存儲、思維和推理;人的信息輸出形式、反應時間與運動速度、運動時間。
腦力工作負荷
本模塊主要介紹腦力負荷的定義及影響因素;腦力負荷的測量(評價)方法;腦力負荷預測方法;應激;腦力疲勞及消除方法。
人體測量
人體測量數據是產品設計和生產系統設計的重要依據。本模塊主要介紹人體測量基本術語、人體測量方法,常用的人體測量數據以及人體測量數據的應用。
作業空間設計
本模塊內容是企業進行生產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從作業空間設計概念和設計原則入手,介紹作業空間設計中要考慮的人體因素,包括人體尺寸數據、人的視野和工作體位,並介紹了不同作業姿勢的作業空間設計內容及要求,不同工作場所的作業空間設計,以及工作場所性質與作業空間設計內容。
人機系統
本模塊系統的介紹人機系統概念、人機系統模式和基本類型;人機系統設計思想與程序;人機系統分析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
人機界面設計
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闡述人機界面設計的含義,重點介紹儀表、信號、螢光屏、標誌符號、聽覺顯示等顯示器設計內容;介紹控制器設計要求和主要類型控制器設計;控制顯示組合設計;累積損傷疾病與工具設計。
勞動安全與事故預防
本模塊主要介紹事故的含義和特性、事故的危害;人機系統安全性分析與評價方法,事故產生原因及事故預測與預防方法。
拓展模塊(感性工學;可用性)
該模塊主要介紹兩個人因工程的前沿研究內容,感性工學、可用性。感性工學主要介紹感性工學的含義,感性工學的研究現狀、研究內容、研究步驟,以及應用實例。可用性主要介紹可用性的含義,可用性評價方法,應用事例。
|
知識模塊講次 (共 60 講) |
人因工程學概述
第01講 人因工程學的命名及定義(22分56秒)
第02講 人因工程學的起源與發展(27分34秒)
第03講 人因工程學的研究內容與應用領域(18分54秒)
第04講 人因工程學的研究方法和步驟(26分24秒)
第05講 人因工程學的相關學科(14分12秒)
微氣候環境
第06講 微氣候要素及其相互關係(8分26秒)
第07講 微氣候環境評價(23分59秒)
第08講 微氣候環境對人的影響(19分1秒)
第09講 改善微氣候壞境的措施(7分25秒)
照明壞境
第10講 光的度量與視覺特性(11分59秒)
第11講 照明對作業的影響(7分53秒)
第12講 工作場所照明(18分32秒)
第13講 照明標準(5分34秒)
第14講 照明環境的設計、改善和評價(14分33秒)
色彩環境
第15講 色彩構成及表示方法(32分30秒)
第16講 色彩對人的影響(18分48秒)
第17講 色彩調節與應用(23分39秒)
噪聲環境
第18講 聲音度量(36分9秒)
第19講 噪聲及其對人的影響(8分14秒)
第20講 噪聲測量及評價標準(13分21秒)
第21講 噪聲控制(12分7秒)
空氣環境
第22講 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種類、來源及其危害(18分47秒)
第23講 空氣污染物濃度及相關標準(32分30秒)
第24講 粉塵與二氧化碳(19分10秒)
第25講 工作場所通風及空氣調節(6分46秒)
體力工作負荷
第26講 人體活動力量與體力工作負荷測定(20分28秒)
第27講 體力工作時的能量消耗及氧耗動態(29分28秒)
第28講 勞動強度分級(18分11秒)
第29講 體力疲勞及其消除(45分29秒)
人的信息處理系統
|
第30講 人的信息處理系統模型(13分37秒)
第31講 感知系統的信息加工(49分43秒)
第32講 中樞(認知)系統的信息加工(30分12秒)
第33講 人的信息輸出(27分18秒)
腦力工作負荷
第34講 腦力負荷定義及影響因素(25分27秒)
第35講 腦力負荷的測量(評價)方法(47分42秒)
第36講 腦力負荷預測方法(27分35秒)
第37講 應激(14分11秒)
第38講 腦力疲勞及其消除(16分50秒)
人體測量
第39講 人體測量概述 (25分11秒)
第40講 常用的人體測量數據(13分26秒)
第41講 人體測量數據的應用(33分35秒)
作業空間設計
第42講 作業空間設計概述(16分57秒)
第43講 作業空間設計中的人體因素 (35分5秒)
第44講 作業姿勢與作業空間設計(22分44秒)
第45講 工作場所性質與作業空間設計(34分33秒)
第46講 座椅設計(32分36秒)
人機系統
第47講 人機系統概述(17分28秒)
第48講 人機系統設計思想與程序(66分10秒)
第49講 人機系統評價(44分48秒)
人機界面設計
第50講 人機界面設計概述(13分59秒)
第51講 顯示器設計(50分4秒)
第52講 控制器設計(38分15秒)
第53講 控制-顯示組合設計(10分58秒)
第54講 累計損傷疾病與工具的設計(7分40秒)
勞動安全與事故預防
第55講 事故及其危害(9分17秒)
第56講 人機系統的安全性分析與評價(48分20秒)
第57講 事故產生的原因(15分37秒)
第58講 事故預測與預防(26分54秒)
第59講 感性工學(55分59秒)
拓展模塊(感性工學;可用性)
第60講 可用性(74分10秒) |
|
|
|
|
 |
|
tabl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