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以水為代表的液體的宏觀機械運動規律及其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水力學包括水靜力學和水動力學。
研究以水為代表的液體的宏觀機械運動規律及其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水力學包括水靜力學和水動力學。水靜力學研究液體靜止或相對靜止狀態下的力學規律及其應用,探討液體內部壓強分佈,液體對固體接觸面的壓力,液體對浮體和潛體的浮力及浮體的穩定性,以解決蓄水容器,輸水管渠,擋水構築物,沉浮於水中的構築物,如水池、水箱、水管、閘門、堤壩、船舶等的靜力荷載計算問題。
水動力學研究液體
運動狀態下的力學規律及其應用,主要探討管流、明渠流、堰流、孔口流、射流、多孔介質滲流的流動規律,以及流速、流量、水深、壓力、水工建築物結構的計算,以解決給水排水、道路橋涵、農田排灌、水力發電、防洪除澇、河道整治及港口工程中的水力學問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水力學學科衍生了一些新的分支,以處理特定條件下的水力學問題,如以解決河流泥沙運動所導致的河床演變問題的動床水力學,以解決風浪對防護構築物的動力作用和對近岸底砂的沖淤作用等問題的波浪理論等。
沿革
水力學作為學科而誕生始於水靜力學。公元前400餘年,中國墨翟在《墨經》中,已有了浮力與排液體積之間關係的設想。公元前250年,阿基米德在《論浮體》中,闡明了浮體和潛體的有效重力計算方法。1586年德國數學家S.斯蒂文提出水靜力學方程。17世紀中葉,法國B.帕斯卡提出液壓等值傳遞的帕斯卡原理。至此水靜力學已初具雛形。
水動
力學的發展是與水利工程興建相聯繫的。公元前3世紀末,中國秦代修建規模巨大的都江堰、靈渠和鄭國渠。漢初利用山溪水流作動力。此後在歷代防洪及航運工程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液體流動的知識,在中國相當長的時間內,在歐洲直至15世紀以前,都被認為是一種技藝,而未發展為一門科學。
文藝復興期間,意大利人達·芬奇在實驗水力學方面獲得巨大的進展,他用懸浮砂粒在玻璃槽中觀察水流現象,描述了波浪運動、管中水流和波的傳播、反射和干涉。17世紀末英國人I.牛頓提出粘性阻力和慣性阻力的定義。
18
世紀初葉,經典水動力學有迅速的發展。L.歐拉和丹尼爾第一·伯努利是這一領域中傑出的先驅者。18世紀末和整個19世紀,形成了兩個相互獨立的研究方向:一是運用數學分析的理論流體動力學;一是依靠實驗的應用水力學。開爾文、瑞利、G.G.斯托克斯、H.蘭姆等人的工作使理論水平達到相當的高度,而
A.de謝才、H.-P.-G.達西、H.巴贊、 J.B.弗朗西斯、R.曼寧等人則在應用水力學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提出了各種實用的經驗公式。
19世紀末,流體力學的發展扭
轉了研究工作中的經驗主義傾向,這些發展是:雷諾理論及實驗研究;O.雷諾的因次分析;弗勞德的船舶模型實驗;空氣動力學的迅速發展。20世紀初的重要突破是L.普朗特的邊界層理論,它把無粘性理論和粘性理論在邊界層概念的基礎上聯繫起來。
20
世紀蓬勃發展的經濟建設提出了越來越複雜的水力學問題:高濃度泥沙河流的治理;高水頭水力發電的開發;輸油干管的敷設;采油平台的建造;河流湖泊海港污染的防治等。使水力學的研究方向不斷發展,從定床水力學轉向動床水力學,從單向流動到多相流動,從牛頓流體規律到非牛頓流體規律,從流速分佈到溫度和污染物濃度分佈,從一般水流到產生滲氣、氣蝕,引起振動的高速水流。
與上述問題密切相關的紊流機理的研究還在繼續深入,以電子計算機應用為主要手段的計算水力學得到相應的發展。水力學作為一門以實用為目的的學科將逐漸與流體力學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