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戲劇」「戲曲」這兩個概念對今人來說好像很容易鑒別,如戲劇多指話劇、歌劇、舞劇而言;戲曲專指以京劇為代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藝術。但也不完全清晰明確,如眾多版本的《中國文學史》均稱關漢卿、王實甫為中國偉大的「戲劇家」,準確說應為「戲曲家」;其它有關戲曲知識、戲曲作品,也有稱之為戲劇知識、戲劇作品的。如台灣學者唐文標1985年的專著《中國古代戲劇史》講述的是戲曲的形成、發展史,並未涉及到話劇、舞劇等「戲劇」事項,它不同於今天的「戲劇」概念。這說明在現代文壇上,對戲劇、戲曲這兩個概念有些人也是比較含混的。為嚴格區分、鑒別二者之異同,我在這裡先對兩個概念下個定義,加以區別
。
什麼是戲劇呢?概括起來說,就是以作家的文學劇本為依據,以演員的表演藝術為主體,綜合時間和空間的各種藝術手段,經導演統一構思的集體勞動,並與觀眾的合作過程中,再創造出來的、舞台演出形象的藝術。戲劇定義是戲劇基本特徵的概括和濃縮。關於戲劇的定義,至今世界無定論,儘管「論述戲劇書籍寫過成千上萬冊,但是戲劇一詞的定義,究竟是什麼,似乎還沒有人人滿意的說法」([英]馬丁·艾思林:《戲劇剖析》)雖然說法不盡一致,但其構成的主要要素:劇本、演員、觀眾「三要素」;劇本、演員、觀眾、劇場「四次元」,卻大致相同。我們這裡採取的是一般通俗說法。

廣義戲劇,是包括祭祀、酒神、歌舞在內的。我們這裡用的「戲劇」概念指現當代的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啞劇、木偶、皮影等。一般說,戲劇指舞台劇說的,電影屬銀幕劇,電視屬屏幕劇。
中國戲曲,是東方第二個戲劇高潮,有八百多年歷史,劇種多達三百六十多種,不同劇種之間存在著地方性和時代性差異,具有複雜的內涵。它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捲》)表演具有虛擬性和程式性。它與話劇、歌劇的「聽其言、觀其行」的直接效果不一樣,戲曲由視覺接受來的信息是表層的,而以聽覺接受的信息才是深層的,故需將視聽綜合起來,再加上想像、聯想才能明白、理解。戲曲是歌舞劇的高度綜合,它唱段的詩體語言和程式化的虛擬動作融合在一起。戲曲通過詩化、音樂化的語言來說話,用假定性、象徵性的動作來表演。它的唱段除去抒情、敘事、對話以外,還有其它方面的作用。所以它不能以寫實的手法呈現真實的生活環境,它的舞台美術則是象徵性的寫意樣式,如扯旗為車,張布為城,繞一圈等於走了幾十、幾百里路。在表現上可概括為「以虛代實,以簡代繁,以少勝多,以神傳真」十六個字。由此可見,戲曲舞台上虛擬的世界與話劇「四堵牆」裡的世界是不同的,前者已沒了時間、地點的限制,不把舞台作為截取生活實景的鏡框,通過虛擬手法,把固定不變的空間變成了流動可變的空間;後者則是製造生活幻覺,講逼真生活,是以生活的直接形式去再現生活,戲曲則以生活的間接形式去表現生活。它對舞台真實,有著自己的解釋,雖也有舞台裝置(如一桌二椅、台帳等)但主要是靠演員的表演,它是在特殊的舞台邏輯中表現生活邏輯的。電影雖然也能通過蒙太奇鏡頭打破舞台實際的限制,不受時空的限制,但又不能完全突破實際舞台基本範圍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