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會員中心 我的購物車 線上留言 付款說明 常見問題 加入最愛 退出登入   

首次訂購請先參閱訂購說明〕 非會員可直接訂購

購物車   線上留言     免費課程  


課程(名稱.編號)簡索

 

  帳  號:  

  密  碼:  

 
    
            關於我們
            課程說明
            訂購說明
            付款說明

       領導藝術.綜合管理
       人力資源.企業培訓
       職務能力培訓系統班
       銷售實戰.市場行銷
       職場技能.個人成長
       Office白領辦公達人
       財經金融.投資理財
       語言學習.出國留學
       中國大陸證照培訓
       資格考試.考証培訓
       文化.生活.興趣.保健
       生產管理.採購物流
       移動開發
       前端開發
       後端開發
       數據庫.服務器
       網頁平面設計
       雲計算.大數據
       網絡營銷推廣
       自然學科
       工程技術學科
       經濟管理學科
       醫.藥.農.林學科
       法律 學科
       計算機工程學科
       哲學.歷史學科
       文學.藝術學科
       教育社會學科
       外語 學科
       醫藥農林
       哲學歷史
       文學藝術
       工程技術
       基礎科學
       經管法學

目前位置:首頁 > 【國家精品課程】 > 經管法學 > 溝通.行銷.創業.旅遊


課程名稱:     如何理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
課程編號: AS_0443 系列: 國家精品課程
授課學校: 南京大學

集數:

全 10 集

授課語言: 中文

光碟版:

 1   片教程光碟(flv檔)

簡      介: 自然科學的強盛讓人類相對忽視了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瞭解,而西方社會科學的強勢又遮蔽了我們對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的認識。由此,如何 理解和把握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軌跡成為..........
網路版: NT$ 295 購 買:
光碟版: 354 元(優惠中)

光碟版 配送服務僅供(台灣地區)

訂購說明: ◎優惠期間中!各版本為均一價,請於結帳時註明
◎網路版→Youtube版-無限期使用-,請備記Gmail帳號
◎光碟版→各國(地區)暫不提供光碟配送服務
下載版→由Google 雲端硬碟下載,(請備記 Gmail帳號)
                     訂購多套另附--贈送課程
              喜歡這門課程嗎?按分享推薦給你的朋友吧!

      

   

課程名稱:

如何理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

共 10 堂課

南京大學

"國家級" 精品教學影片

課程為簡體中文字幕,發音為純正國語, 如同身處在大學課堂上課般輕鬆學習!

     自然科學的強盛讓人類相對忽視了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瞭解,而西方社會科學的強勢又遮蔽了我們對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的認識。由此,如何 理解和把握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軌跡成為現代化以及改革開放之中國的關鍵問題。該課程力圖從本土的視角介紹和討論中國人的性格特徵和 交往方式,重點講述中國人在其所處的中國社會與文化脈絡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取向。

[第1課]文化類型與中國文明的形態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當中。要理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首先就要瞭解中國人所生活的社會文化環境。本講通過對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這兩大世界主要文明形態特徵的比較,分析了中國社會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傳統農業文明對傳統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的塑造,剖析了工業文明的到來對當代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的衝擊以及中國人在現代文明進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第2課] 認識中國人的幾種途徑
理解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涉及如何認識中國人的問題。本講梳理了認識中國人的四種途徑,即人文取向、國學取向、西方社會科學取向和本土化取向。通過總結和反思以上四種途徑面臨的困難,提出了「扎根中國歷史、社會與文化,尋求新的視角和立場」,並從問題意識、脈絡觀和文化類型比較等方法論層面初步分析了認識和研究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的新的視角。

[第3課] 中國傳統社會的構成要素(上)
運用脈絡觀認識中國人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中國人所產生的心理與行為的特徵,如何與中國社會自身之間保持著各種千絲萬縷的聯繫。本講對中國社會自身的特徵即中國傳統社會的構成要素進行解讀,著重分析中國傳統社會的前三個構成要素,即天地人的關係、小農經濟和家鄉共同體。

[第4課] 中國傳統社會的構成要素(下)
本講介紹了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後兩個要素:官僚體制和儒家思想。科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中國變民為官的機會及其通道。這直接導致了中國人對讀書和生子的重視。而儒家有關五倫以及修家齊國的思想,則是在官僚體制和家庭內部建立起了穩定秩序。這套秩序以不平等關係建立、樹立為主要特徵,從而凸顯了權威的重要性,進而深刻而長久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

[第5課] 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文化脈絡
借助脈絡觀的視角而不是元素論的思想,能夠更好地研究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本講通過透視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社會中天地人的架構來分析中國人行動的文化脈絡,既能幫助我們準確把握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來龍去脈,也有助於預見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的未來走向。

[第6課] 中西社會關係格局的比較
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用於比較中西不同社會關係的兩個經典概念。團體格局代表了西方的社會關係結構,具有個體性的特點,個體的行為靠組織中的契約來約束。而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使得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更看重關係的親疏遠近,關係的親疏遠近卻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伸縮性,這使得中國人很難區分出公和私的明確界限,從而出現公私不分、假公濟私、自我中心和沒有組織性的特徵,這也是人情、面子和關係仍然能夠在當今中國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第7課] 關係的四種向度與比較
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的差序格局,決定了中國人的人際交往模式在時空特徵上表現出了長久性和無選擇性之固定型關係。關係的長久性造成了中國人做人原則的長時效性,如「來日方長」「日久見人心」等;而交往的無選擇性使得空間上的交往對像具有封閉性,進而使交往中的理性受到限制,感情因素獲得增長。由此,禮尚往來和「人情」成為中國人建立人際關係的重要策略。中國人人際交往在時空維度上看似矛盾,其實開放性和封閉性的有機結合,恰恰是中國人關係的發生、發展、持續、包容、轉換、排斥、結盟等的動力所在。

[第8課] 中國人的關係運作
「關係」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關係運作是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重要的行為策略。中國人的關係運作具有捆綁性、不對稱性和空間上的同一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人情」成為中國人關係運作的最重要內容,它既包括感情程度最深的恩情,也包括更具工具性的人情投資,還包括普遍意義上的禮尚往來。在中國人看來,維持關係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要維護長久的關係,「欠」往往是一種有效的策略。而與「欠」相對應,中國人的「報」的觀念並非西方社會中的一般性互惠,而是具有更複雜的意蘊。

[第9課] 中國人的臉面觀
臉面是在中國社會文化中產生的,並對中國人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帶來持久規範和重大影響,它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了中國人的思維與行動路線。本講通過對臉面已有研究取向的梳理,對臉面現象進行了新的思考,在區分臉和面子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臉面觀的連續體模式和臉面四分圖模式,並認為,中國人臉面觀中的內在緊張性,實質是儒家價值文化和中國現實文化之間的重大差距造成的。

[第10課] 現代化:社會變遷中的中國人
本講是這門課程的最後一講,旨在將對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探討和處於急劇變革中的當代中國社會加以結合,來分析現代化的技術革命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對當代中國人心理和行為的巨大影響。同時也對學生的課堂提問作了一一的回答。

課程編號 課 程 名 稱 集 數(全) 主講人(單位) 課程系列
  AS_0987  辯論—說服的藝術  全 12  集  武漢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500  談判學  全 6  集  北京外國語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467  演講與口才  全 6  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466  溝通與演講  全 11  集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國家精品課程 
  AS_0642  溝通的力量  全 5  集  華北電力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473  現代禮儀  全 8  集  湖南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842  國際商務禮儀  全 8  集  大連外國語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837  個人形象管理與美學修養  全 5  集  東北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825  形體塑造與禮儀  全 10  集  瀋陽航空航太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443  如何理解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  全 10  集  南京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616  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全 6  集  鄭州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419  公關與溝通  全 11  集  渤海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AS_0614  公共演講的源流、素養與藝術  全 11  集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 國家精品課程 
  AS_0808  人性視角的溝通藝術  全 11  集  中國醫科大學 國家精品課程 

  易學族課程網    http://www.estu.com.tw/  
    易學族自學網   http://www.estucourse.com/
電子信箱:   estuLearn@gmail.com     
               Copyright © 2017 Estu. All Rights Reserved